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水瓶子專欄》城市慢步:從南菜園拍馬屁政治,到公共開放的南昌公園

南昌公園座落在和平西路與南昌路夾角處。(圖片來源:Google街景)

南菜園,建於 1899 年,是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到任後在古亭庄附近所蓋的別墅,兒玉別號「藤園主人」,因此這裡也稱「藤園」,在庭院內種植來自老家的藤樹。南菜園落成時,兒玉寫詩記下:「古亭莊外結茅廬,畢竟情疎景亦疎。雨讀晴畊如野客,三畦蔬菜一床書。」

1930年台北市都市計畫地圖,原本計畫道路要開過南菜園,在兒玉別墅屋內(綠色區塊)已有道路標記。(圖片來源: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當時日軍來台接收,眾多的阿兵哥水土不服染病死亡,領軍來台的皇族北白川宮也是因病去世,因此兒玉廣邀日本佛教各宗派和尚來台興建神社撫慰亡魂。

1901 年 10 月 24 日,台灣神社舉辦落成大典,27 日舉辦「鎮社祭」,邀請已故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妃子來台,29 日上午富子妃參訪南菜園,30 日在一個方形的色紙上寫下了「国のため たてしいさをは もりそにの 山より高く おもほゆるかな」送給了兒玉將軍,詩歌的意思是:「您(兒玉)為國家四處奔走,勳業較摩里遜山(新高山、玉山)猶高,令我不自覺地思及景仰」。

我看了這首詩,心中浮出了「拍馬屁」的政治學。兒玉將軍廣設神社,在台灣神社設立北白川宮紀念碑,並請妃子來剪綵,而富子妃參訪南菜園後回報一首詩,皇親貴族與政府官員互拍馬屁。1941 年,「南菜園」指定為台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這首寫在色紙上的詩歌,變成了石碑,搭配了井手薰所設計的庭園,成為名勝古蹟,當時,兒玉將軍已辭世 35 年,北白川宮史蹟占了名勝紀念物的大部分,後來的政府官員持續的執行造神運動,戰爭期間到達了高峰,一直到戰爭結束。

南昌公園南福宮內的南菜園御碑。(圖片來源:水瓶子提供)

1941 年,尾崎秀真《科學の臺灣》第九卷第四號〈新たに史蹟に指定せられたる南菜園の思出〉中指出:

一、兒玉總督遠離台北城到南菜園,脫下軍服與人民交心。

二、當時已經習慣食用蔬菜的日本人,到了台灣卻無蔬菜可食(據描述當時台灣尚無耕作蔬菜),只能摘取野菜食用,因此軍人思歸不利統治,利用假日親自躬耕,鼓勵種菜,並引領人民起而效之。

兒玉將軍離開台灣總督職務後不久辭世(1906 年),家人就將南菜園捐給了「台灣婦女會」,戰後由台灣省婦女會接收,謝東閔擔任台灣省政府公職,於是就住進了南菜園,入住時荒煙漫草,務農的父親還來協助整理,謝東閔與弟弟謝敏初兩家人居住在此。

1954年居住於南菜園的謝敏初一家人。(圖片來源:謝越寧提供)

謝敏初自傳《平凡人生》中描述:它(南菜園)占地約八百坪,以台灣杉木蓋兩棟相連的日本鄉村式住屋,屋頂敷蓋茅草,屋前有一、兩百坪前庭,後面有草坪和小魚塘,可以養魚和養鴨,最後面有數百坪菜園。

謝敏初深具農業專長,在水池養鴨,在菜園栽種時令蔬菜:空心菜、結頭菜、韭菜、茄子、番茄、花椰菜、白花芥藍菜心、絲瓜、包心玻璃生菜等,享受勞動流汗種菜之樂。根據謝敏初的兒子謝越寧回憶,他每天要挑大便施肥,滿身都是臭味,但父親是樂在其中。

1956 年,南菜園房舍發生火災,幸好房子結構沒有受損,兒玉時代的茅草屋頂換成瓦片,一直到謝家搬離後房屋拆除,改為南昌公園。

1957年航照圖,可以清楚看到謝敏初的菜園,茅草屋頂改為瓦片屋頂。(圖片來源:水瓶子提供)
1957年照片,因為之前失火,茅草屋頂已經改成黑瓦。(謝越寧提供)

從前兒玉源太郎的別墅,據說還有馬廄,當時日人高官喜歡研究漢詩,在此吟詩作對,並挖井供水給附近農民,而後日本人街道的開發(今南昌路),甚至原本道路要從中經過,許多公職人員官舍坐落周邊,並指定為名勝古蹟,戰後變成了名符其實的菜園,南昌公園與周邊的日式宿舍,這百年來可挖掘的故事還非常多。

參考資料:

  • 許時嘉〈籾山衣洲日記〉初探: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與日臺交流(1898-1904)
  • 尾崎秀真《科學の臺灣》第九卷第四號〈新たに史蹟に指定せられたる南菜園の思出〉
  • 謝敏初自傳《平凡人生》

延伸閱讀: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