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今天表示,造成法國產值 4.5 億歐元(約新台幣 161 億元)的牡蠣產業大量死亡的原因,可能是病毒與細菌雙管齊下的危害,研究結果可能解開長達 10 年的謎題。
從 2008 年起,法國養殖的牡蠣種類之一「太平洋生蠔」(Pacific oysters)幼體在某些年份裡大量死亡,甚至一些養殖場裡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
科學家致力尋找原因,辨認出不同死亡時期的幾種病原體,但未能找出共同的致病模型。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IFREMER)的奎昆(Yannick Gueguen)和貝比濃大學(University of Perpignan)的米塔(Guillaume Mitta)共同領導 30 人研究團隊,所作實驗顯示,皰疹病毒 OsHV-1 如何讓生蠔幼體免疫系統變脆弱,開啟了數種病菌導致生蠔死亡的研究之路。
這種綜合型疾病不但會攻擊養殖的「長牡蠣」(Magallana gigas),也會攻擊野生的。長牡蠣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商用生產品種。
這項研究發表在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米塔告訴媒體記者,定期爆發的牡蠣疾病不只發生在法國水產養殖場,也在歐洲其他地方,以及中國、澳洲、紐西蘭和南韓都發生。全球有超過 8 成的牡蠣養殖是在中國。
科學家仿製自然情況下作牡蠣的實驗,結果顯示,在抵抗力較弱的牡蠣體內,病毒侵入 24 至 48 小時內會複製繁殖,並且弱化牡蠣免疫系統,之後,再不到1天時間牡蠣就死亡。
抵抗病毒攻擊的牡蠣,能避免 OsHV-1 病毒複製。在攝氏 16 度至 25 度水溫中,病毒的繁殖會加強。
儘管科學家目前已經辨識出殺手病原體的複合型態,但更廣泛的原因仍是不明,如污染、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水暖化,也可能在牡蠣大量死亡中扮演角色。
米塔表示,現在關鍵是「找出方法限制病毒繁殖」。
研究報告指出,找出更具抵抗力的品種,可能是解決之道。儘管並不確定牠們能否符合養殖業界所能接受的同樣溫度。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