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分級醫療減診見成效 5家大醫院首月就達標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voltamax

健保署 7 月起祭出大醫院每年門診量減少 2% 新制,上路 2 個月成效顯著。健保署統計發現,全台有 5 家醫學中心第一個月就達標,門診輕症件數平均少 4%,區域醫院也有 17 家達標。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力推分級醫療,7 月開始,區域級以上醫院每年門診減量 2%,5 年內每年門診量減少 10%,否則不給付相關健保費,一年估影響 80 萬人次,鎖定輕症以及穩定拿藥的慢性病人。

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7 月新制上路後,全台 19 家醫學中心在第一個月就有 5 家達標,包括台北馬偕、亞東醫院、林口長庚、奇美醫院、慈濟醫院,門診輕症就醫件數平均減少 4%。

區域醫院方面,83 家區域醫院有排除 12 家非綜合科醫院,71 家中有 17 家達標。

健保署長李伯璋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全民健保就是總額的概念,同樣一筆錢,不論做多、做少,醫界能夠得到的錢不會改變,但多年來卻養成民眾「想怎麼看、就怎麼看」的習慣,醫療院所也拚命收患者,造成醫護血汗又浪費醫療資源。

李伯璋說,「醫師是病人最好的老師」,若醫師不認可分級醫療,健保署再大力宣傳,民眾也無感。為了讓醫學中心放更多心力在急、重、難症患者身上,才以門診減量方式強化分級醫療,只要能減少不必要醫療浪費,醫護人員不用那麼辛苦也能拿到一樣多的健保給付。

7 月以來雖然有醫院以週末減診、調漲掛號費因應門診減量措施,但目標都是平衡醫療生態,他也強調,調整掛號費有一定上限,醫院不可能調得太離譜,否則民眾也不會買單,相信醫院會有所拿捏。

此外,許多醫學中心週末雖減診,但也有越來越多地區醫院、診所醫師願意在週末開診,不僅民眾有地方看病,也盼藉此找回民眾對地區醫院、診所的信心,平時身體不適不再往大醫院跑,形成良性循環。

未來也希望鼓勵地區醫院和診所醫師結合,讓診所醫師到地區醫院看診,不僅可替診所醫師分擔護理人員、藥師的人力費用,又有看診費可領,對雙方都有利,「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 也會列出六、日開診的地區醫院名單,強化分級醫療。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