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鄭文堂執導《奇蹟的女兒》 説出台灣女工心內話

無來源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報導)「用阮的青春,拚台灣的經濟!」由鄭文堂執導的公視時代迷你劇《奇蹟的女兒》,改編自台灣鄉土文學作家楊青矗的小說《工廠女兒圈》,將於 6 月 16 日(六)晚間九點全台首播,今(13 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院舉行首映,讓影迷們先睹為快。主要演員溫貞菱、連俞涵、孫可芳、黃鐙輝、林哲熹、藍葦華、姚淳耀等人,也一同出席記者會為新戲宣傳,引領大家窺探 1970 年代的生活樣貌,以及台灣經濟奇蹟的真正推手。

原著小說《工廠女兒圈》
芋傳媒胡家銘攝

回顧這部戲的緣起,導演鄭文堂表示,其實就是在講述媽媽的生命故事,他說:「我媽媽 30 歲就到工廠當女工,小時候都會跟著媽媽去成衣廠,因此對工廠環境十分熟悉,看了楊青矗的小說後,自己內心有很大的共鳴跟迴盪。」鄭文堂認為,台灣經濟奇蹟的背後,加工出口區的女工可以說是最大功臣,但是都被多數人忽略,而這些女工可能就是你我身邊所熟悉的人。因此,想藉由影像重新呈現當時底層社會的心聲。

導演鄭文堂與編劇鄭心媚,演員溫貞菱、連俞涵、孫可芳、黃鐙輝、林哲熹、藍葦華、姚淳耀、王自強、吳朋奉
芋傳媒胡家銘攝。

從籌備到殺青,花了近一年的時間,鄭文堂也肯定劇組的用心,如田野調查與場景重建,都盡可能地去重構舊時代氛圍,當臨時演員上場演出時,彷彿真的回到了那個年代的情景,讓他非常感動。他也感嘆:「台灣的歷史建築大多損毀,很多歷史性的東西無法保留下來,真的很可惜,這些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了,也因為這樣,在台灣拍時代劇就顯得相當困難,必須克服很多障礙。對歷史有感是很重要的事。」

這次由溫貞菱、連俞涵和孫可芳擔綱劇中三名主要的女角,闡述離開農村踏入工廠的少女,面臨社會及生活巨大轉變的辛酸。溫貞菱表示,這是個值得被大家看見的時代故事,她説:「大家可以在劇中清楚看到性別不平等、勞資對立與階級差異,這是現在社會仍然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歷史來反省當下。」

依序為孫可芳、溫貞菱、連俞涵
芋傳媒胡家銘攝

《奇蹟的女兒》的卡司陣容均以「全台語」飆戲,也是溫貞菱和連俞涵首度挑戰全台語的戲劇作品,兩人花了很大的心力在學習台語的發音、用詞、語調;而孫可芳則是原本就會講台語,還被導演虧說有「道地台南腔」,但她仍不敢對台語掉以輕心。

連俞涵坦言,家裡是講台語的環境,但是她因為台語不好,最多停留在「滷肉飯」而已,無法跟家人「正常溝通」,還常被罵說「算了!妳不要講了!」引來一陣哄堂大笑。不過這次的經驗給她一個心得,她説:「台語真的要多講,只要願意開口,一定會進步,台語也不會消失」還揶揄自己説:「連我不會講都可以學成這樣了,大家一定可以比我更好!」鼓勵觀眾朋友們多講台語。而本劇的片頭片尾由歌手鄭宜農操刀,更找連俞涵清唱台語片尾曲,十分有看頭。

導演鄭文堂與歌手鄭宜農
芋傳媒胡家銘攝

曾獲法國尼斯影展最佳男主角的新生代演員林哲熹,在劇中演一個敦厚臨時工,導演也賣關子說會有很大的轉變,不然人生就太無聊了。而姚淳耀這次所詮釋的角色是一名花花公子,與他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他則是笑笑地説:「被導演發掘那個藏在深處的我!」此外,金鐘演員藍葦華則飾演一名善於察言觀色又能「苦民所苦」的中階主任,他認為,這個社會確實需要這樣的角色,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需要同理心。

最後,導演鄭文堂期盼《奇蹟的女兒》能夠傳達正面訊息,即使在殘酷的現實中,依然能夠對未來抱持樂觀;也希望藉著回顧台灣的過往,重新審視今日的台灣社會,讓觀眾能有更多省思,且更了解台灣的文化內涵。

SaveSave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