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今年日本腦炎首例 感染後性格改變

日常預防日本腦炎。圖片來源:中央社(衛福部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今天公布今年首例日本腦炎個案,一名屏東縣 50 餘歲農夫出現全身無力、頭痛、發燒等症狀,且個性突然變得急躁,今天確診為日本腦炎,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治療。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下午表示,這名屏東縣 50 多歲男性,從事農業及養禽業,本月 14 日開始出現全身無力、頭痛及發燒症狀至醫院就醫,17 日因症狀持續且個性突然變得比以往急躁,轉院治療並通報,今天檢驗確診為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是感染日本腦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無明顯症狀,約有小於 1% 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

有症狀者通常一開始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腹瀉、頭痛或嘔吐等,症狀輕微者的臨床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或不明原因發燒,嚴重者則出現意識狀態改變、全身無力、高燒、局部神經障礙(腦神經功能損傷、輕度癱瘓等)、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症候群、神智不清、對人、時、地不能辨別,甚至昏迷或死亡。

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 20% 至 30%,存活病例中,約 30% 至 50% 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神經性後遺症包括不正常肌張力、語言障礙、運動肌無力、腦神經及錐體外系統異常的神經功能缺損等;精神性後遺症以脾氣暴躁、性格不正常為主,智力不足則常發生在小孩。

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滿15個月以上未完成疫苗接種嬰幼兒,應儘速完成施打,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成人如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或自覺有感染風險者,也可前往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自費接種。

莊人祥表示,往年日本腦炎的首例病例多從 5 月出現,6、7 月為流行高峰。日本腦炎的傳播須經由具有感染力的病媒蚊叮咬,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台灣以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的傳播媒介,病媒蚊一天中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黎明和黃昏的時候,做好防蚊措施有助防範。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 1 例確定病例;2013 至 2017 年確定病例數分別為 16、18、30、23 及 25 例。近年各縣市多曾出現散發病例,以 40 歲以上成人較多。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