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投身失智長照 伊佳奇要當永遠志工

圖片來源:中央社

昔關心政治研究的伊佳奇從沒想到會投身失智症領域,全職照顧失智症父親 10 多年後,他不斷撰文、到處演講,幫助家屬減輕痛苦,更期盼影響決策,制定合宜可行的長照政策。

伊佳奇應金門縣衛生局長期照顧管中心邀請,擔任「失智症專業人才初階基礎培訓」講師,16 到 18 日在金門進行 3 天講座。近 130 名專業居服員和家屬參與研習,金門大學長照系學生也來聆聽。

59 歲的伊佳奇,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曾任教世新和東吳大學,並在自立晚報、中國時報和華視擔任記者,後來成立公關公司。

伊佳奇的父親是在 2000 年、78 歲時罹患失智症。他說,當時台灣沒有專業的失智症照護機構,既有的資訊又侷限在病理研究,未能從照顧者角度考量。因此,他收起公司,自己照顧父親,直到父親 4 年前過世。

獨自摸索,還到醫學院旁聽相關課程,伊佳奇明白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病症,沒有藥物可治。他蒐集各國非藥物療法、懷舊療法等方法,在父親過世當天,雖然不記得兒女,但還可以自己用餐,父親晚年活得有尊嚴,也讓家人覺得欣慰。

伊佳奇說,通常失智症患者最先受損的是記憶,即時記憶不再,不知道東西放在哪裡;例如,爸爸把媽媽的存摺收起來,害的媽媽找不到;他整理音響,父親以為他是竊賊報警,還告訴警方,兒子想謀財害命。

後來他學到,不要在患者眼前處理他們堅持的事,而是要帶他們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並避免和家人發生衝突。

患者雖然短期記憶不再,但長期記憶並未喪失。伊佳奇說,了解患者的生命史,可以奪回患者的「編劇」權,「扮演」患者熟悉的自己,這就是懷舊處理法。例如,兒女可以要求媽媽烹煮她過去的拿手菜,對患者是很大的支撐力量。他說,失智症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和家人的愛。

走過 12 年漫長陪伴之路,伊佳奇把心路歷程寫成 3 本書,並走遍各縣市,在醫院、學校和社團演講分享照護經驗,希望照顧者和家屬能夠減少過程中的無奈與痛苦。

伊佳奇這是第一次到離島傳遞失智照護新思維,他透露,台北榮總團隊早在 1993 年就到金門進行失智症研究,是台灣最早的相關研究;遺憾的是,台灣到現在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失智症照護方法。他說,沒有健康的照顧者,就無法對失智症患者有好的照護。

靠著記者的訓練,伊佳奇經常撰文探討失智症照護和長照政策等,並與衛生主管官員對話,呼籲訂定合宜可行的長照政策,累積發表近 400 篇相關論述。他說,正因非出身醫學專科,但也因此沒有包袱,勇於挑戰。

月初,他憂心衛福部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倉促上路,會引發問題,昨天立委就召開記者指共照中心面臨斷炊。伊佳奇說,「成功不必在我」,能引起共鳴,成為議題,社會才會進步。

來金門之前,伊佳奇回到母校台灣大學演講。他說,在校和後來任教關心的都是政治,從未想到現竟投入長照、失智領域。他說,這輩子就是要繼續經驗分享,幫助失智症照顧者紓解痛苦,讓他們宛如在大海中得到一塊浮木,更期待有朝一日這塊浮木能成為一艘船。

伊佳奇不需要任何頭銜。他說:「就叫我『失智症照顧志工』吧!」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