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線西鼓品質佳 日人跨海下單訂製太鼓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文化總會推出「匠人魂」紀錄短片製鼓篇,介紹彰化線西鄉手工製鼓達人黃呈豐。黃家的線西鼓當年曾一鼓難求,甚至有日本人跨海下單訂製太鼓,因不敵中國低價製品一度沒落,所幸近年來又因消費者重視品質,生意逐漸回流。

原本是從事農耕的黃師傅一家,因為線西環境地形不利務農,在親戚牽線下,向鹿港的製鼓師傅學習製作慶典用鼓。學成之後,全家以此為生,開啟兩代共 70 年的製鼓生涯。

民國 50 年,鐵路建設逐步完整,地處山海線交界的彰化縣,以「縱貫線」交匯的核心區位,串聯起台灣交易來往的經絡,透過這樣的地域之便,一時間「縱貫線賣的鼓」成為市面最火紅的熱賣商品。但這股熱潮只燒到那些寄賣的店面,實際製作的黃家,卻依然沒沒無聞。

黃呈豐父親後來想出了一個小技巧,在鼓面上蓋印章,這個巧思立刻讓消費者對線西鼓有了鮮明印象,透過口耳相傳,讓線西製鼓聲名大噪。

民國 80 年代,黃師傅一家外有來自日本的太鼓訂單,國內則有「大家樂」、「六合彩」的全民風潮,廟會活動遍地開花,一鼓難求,時常是鼓身油漆未乾,就被客戶搶載而走。

但好景不常,民國 80 幾年到 90 年間,中國製商品低價傾銷,一個新台幣 8000 元的線西手工鼓,完全無法與 4000 元的中國鼓相抗衡。民國 90 年後,客戶們漸漸發現廉價的進口鼓品質差,三不五時就得汰換,買客才逐漸回流。

黃呈豐表示,當初文化局通知他手工製鼓可以登錄無形文化資產時,他其實是有自卑感的,因為在製鼓的過程中,他都是赤腳工作,也不知道登錄無形文化資產能夠做什麼。

黃呈豐說,當初他跟著父親從事手工製鼓的工作,只是想說能夠賺錢而已,後來父親中風,他才感受到當初父親鞭策他從事這份工作,才能夠撫養子女,有飯可以吃,還可以出名;最讓他感動的是,澎湖天后宮向他的父親訂製了手工鼓,後來他的父親過世後,澎湖天后宮還是打來詢問。

黃呈豐表示,他的太太說公公走了,不知道先生做的手工鼓他們要不要,對方回答,只要是他們家族製作的鼓都沒關係,當他後來把鼓交給對方,看到自己製作的手工鼓掛在廟內,就覺得很有成就感,也會繼續堅持從事手工製鼓的工作。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