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COVID-19)衝擊台灣產業發展,工商團體認為政府新台幣 1 千億元的紓困規模與其他國家相距甚遠,恐杯水車薪。對此,學者見解不一,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今天(20 日)指出,台灣疫情控制得宜,政府紓困應救急不救窮,千億經費雖未必足夠,但仍有效果。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說料敵要從寬,建議擴大紓困規模,在第一線就把問題擋下來,否則日後經濟崩盤,要花更多成本來處理。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台灣中央銀行已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只剩 1.92%,而政府除了新台幣 600 億元紓困特別預算外,再由各部會移緩濟急騰出 400 億元,共 1 千億元要全力穩住產業,不過,工商團體卻認為,即便加碼至千億,佔 GDP 比重也不到 1%,和美國、紐西蘭、香港方案相比,差距很大,效果仍是杯水車薪。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各國情況不一,相對歐美,台灣防疫做得好,負面影響相對比較小,部分產業如交通運輸、觀光旅遊業衝擊很大,但製造業卻迎來轉單效應。他認為,政府紓困應救急不救窮,雖然 1 千億經費未必足夠,但仍可發揮作用協助產業度過難關,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疫情衝擊比當年 SARS 還要嚴重,紓困規模確實可以再大一點,料敵要從寬。他說:『(原音)寧可在第一線就把這些問題擋下來,要不然等到最後如果經濟崩了以後,看無薪假、失業風潮,政府要花更多錢來救這些東西。』
王健全也建議,振興抵用券適用規定可以再放寬,甚至可以針對中低收入戶加碼發放,來加大刺激消費的力度。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