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德媒:中國稀土其實多來自緬甸 以鄰為壑開採遺患多

丹麥「日德蘭郵報」出刊的諷刺漫畫,將中國國旗上的5星換成5枚新型冠狀病毒圖案,引發北京憤怒抗議。(圖片來源 : 取自日德蘭郵報網頁 jyllands-posten.dk)

德國商報日前報導,中國的稀土事實上多來自緬甸,再運往中國加工。原因是中國調高環保標準,稀土開採難度增加,加上盛產稀土的緬北缺乏中央政府管控,使採礦活動不受監督。然而,中國在緬北開採稀土卻為當地帶來多方面危害。

商報( Handelsblatt )這篇以「中國透過破壞性交易鞏固(稀土)主導地位」為題的文章直指,緬甸事實上是中國最重要的外國稀土供應國,緬北的稀土開採在短短數年間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意,背後是龐大的國際利益。

這篇文章指出,緬北稀土的開採過程,為當地民眾帶來嚴重的健康隱患,且使當地傳統經濟陷入危機,還延長了當地已持續數年的內戰。

文章提到,由於中國提高國內環保標準,使稀土開採難度增加,稀土業因此轉向緬甸發展。在緬甸,中國企業過去一些年來基本上可以自由落戶。因為內戰,緬甸 缺乏中央政府管控,使緬北的採礦活動不受監督。

這篇文章直指,緬甸目前才是中國最重要的外國稀土供應國,再由中國進行加工。據中國海關 2024 年數據,中國2/3的稀土進口來自緬甸。據市場研究機構 Adamas Intelligence 數據,全球 57 %的金屬鏑和鋱來自緬甸。這兩種金屬用於生產電動汽車磁鐵等物件。

文章說,這些稀土主要在緬北的克欽( Kachin )邦開採。 2021 年緬甸軍事政變後,當地興起採礦熱潮。據當地智庫 ISP Myanmar 調查, 2021 至 2024 年底,克欽邦新開闢 245 個稀土礦場,比緬甸軍事政變前的4年大增超過1倍。

這篇文章提到,根據上述調查,上述礦場的背後不是中國商家直接投資,就是當地企業與中國合夥人合作。 2021 至 2024 年,他們對中國供貨的價值達 36 億美元(約新台幣 1041 億元),比緬甸軍事政變前的4年間大增 500 %。

文章指出,泰國一所大學數週前發布對稀土礦場附近溪流採樣的報告,顯示溪水有極高的有毒重金屬和放射性元素污染。環保組織認為,這些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癌症和流產。

英國華威大學( University of Warwick )研究者丹森勞恩( Dan Seng Lawn )表示,中國企業以成本最低的方式開採稀土,對環境高度有害;而原材料專家克呂莫( Thomas Kr ü mmer )更直指,這是中國的「虛偽」,一方面在本國宣稱這種開採方式不被接受,卻在鄰國繼續開採。

文章表示,在緬甸開採的稀土被運往世界各地。環保組織 Earthrights International 估計,由於緬甸稀土占全球比重相當大,該組織表示,幾乎沒有哪塊電動車的磁鐵中,沒有包含來自緬甸的爭議性原料。

這篇文章提到,不同的政治團體都嘗試以稀土開採利潤遂行其目標。上述的緬北克欽邦稀土礦,就被不同的武裝勢力先後掌控,並用開採稀土的收入擴充自身武裝。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