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從全球野心到現實反噬 中國連結歐亞非願景裂解

圖為蘇比克灣。圖片來源:中央社

一帶一路漩渦1-連結全球夢想變神話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 12 年,視其為外交手段與全球經濟整合藍圖,但這項大外宣為共榮共享的戰略企圖,現實中持續深陷國際質疑與現實挑戰的漩渦:多國陸續退出、債務危機頻傳,加上自身經濟不振,從歐洲、亞洲到非洲,「一帶一路」的地圖裂痕不斷擴大中。

「一帶一路」倡議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成,被視為是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的大國外交核心戰略。 12 年來,至少 150 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加入,卻也留下債務陷阱、效益不彰等批判與攻訐。

●愛沙尼亞退出 敲響中國戰略意圖警鐘

2020 年7月,愛沙尼亞公共行政部長宣布,基於國家安全與財政透明度疑慮,否決中國出資的波羅的海海底隧道計畫。這條長達百公里、連接愛沙尼亞首都塔林( Tallinn )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鐵路與公路設施,是中國構想中通往北極的運輸走廊一環,也是「一帶一路」在北歐的重要據點。

這場拒絕,代表國際社會對中國戰略意圖的疑慮敲響警鐘。

●東南亞菲律賓終止合作 轉向西方盟友

3年後,類似的場景在東南亞上演。 2023 年 10 月,菲律賓政府宣布終止與中國合作的3大鐵路建設計畫,轉而尋求日本、韓國或印度資金援助。

馬尼拉雖未正式宣布退出一帶一路倡議,但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 2022 年6月上任後,雙方就不曾展開任何新的一帶一路合作計畫。馬尼拉此舉除對中國承諾巨額基建投資未兌現的失望外,菲中南海領土爭議加劇,更令菲律賓加速轉向西方盟友。

●歐洲盟友義大利退場 總理強調嚴重錯誤

一個多月後,義大利也宣告退出。作為七大工業國集團( G7 )中唯一加入「一帶一路」的成員,義大利也在經濟利益未如預期、對中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的壓力下, 2023 年 12 月通知北京終止合作。總理梅洛尼( Giorgia Meloni )更早在上任前便批評,前政府 2019 年的決定是一場「嚴重錯誤」。

●拉美巴拿馬斷絕合作 排除中國企業參與

2025 年2月,拉丁美洲國家巴拿馬總統穆里諾( Jose Raul Mulino )宣布終止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架構下的所有基礎建設合作,排除中國企業參與大型基礎建設計畫,彰顯巴拿馬轉向美國與其他西方盟友,尋求更穩定的經濟合作。

●非洲深陷債務泥沼 未嚐甜頭先吞苦果

除了歐美與亞洲盟友陸續退出,在非洲,更有不少國家未嚐甜頭先吞苦果。

波士頓大學估計,從 2000 年到 2022 年期間,中國金融機構向非洲提供 1700 億美元(約新台幣5兆元)貸款,多國債務成為隱形炸彈。尚比亞在 2020 年成為第一個因為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而主權違約的非洲國家,迦納、肯亞和衣索比亞等其他非洲國家的政府也在苦苦掙扎。

澳洲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 Lowy Institute )發布的報告指出, 2025 年,開發中國家預計得向中國償還 350 億美元債務,其中 220 億美元將由全球 75 個最貧窮、弱勢的國家償還,大部分涉及一帶一路倡議下發放的貸款。

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 2023 年曾暗批,某些勢力「乘他國之危,將它們引入債務陷阱」。

●經濟內傷不振 中國難持續「大撒幣」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郭育仁表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政策以來,在逾 60 國投資 101 個港口,但這種「大撒幣」措施在中國經濟不振時將難以持續。

郭育仁說,中國經濟不振是連動的問題。因政治導致經濟失序,接著房地產及金融可能失序;若中國經濟不再呈現高成長,「大撒幣」就無法持續,預計「一帶一路」前景困難。

12 年前,「一帶一路」橫空出世,中國向世界各國出口人力與技術大力推動基礎建設,以轉移過剩產能,並將投資與建設作為外交工具,結交、鞏固盟友的同時,也樹立大國崛起形象。

12 年後,中央社實際走訪6個一帶一路指標國,透過在地人的視角與心聲,見證從歐洲、亞洲到非洲,從鐵路、港口、機場到造鎮計畫,一帶一路在全球地圖上的裂痕正不斷擴大。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