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敗逃台灣後,厲行肅清匪諜(共產黨),要求國民黨團結必須「黨內無派,黨外無黨」,更禁止成立新政黨。
戰後台籍菁英雖有加入國民黨的,但也有拒絕國民黨,而為無黨,或加入青年黨、民社黨的也不少,例如郭雨新、李萬居等等。
當時,非國民黨的從政人士,包括無黨、民社黨、青年黨,雖非全部,但舉凡被歸類勇於批判、反對政府者,即被稱為「黨外」。
因此,「黨外」這個名稱,自始就隱含嘲諷蔣介石要求的「黨外無黨」。
(暫不論戰前台灣,即曾成立台灣民眾黨)
戰後台灣第一次組黨運動失敗,是1960年夏的「中國民主黨」
1960年春,蔣介石兩任總統即將屆滿,企圖修憲廢除兩任限制,遭到《自由中國》社長雷震等外省菁英,為文強烈批判,並發起台港連署抗議聲明。
但終究無法阻止蔣介石改採增修臨時條款,凍結憲法有關「總統限連任一次」的條文,蔣自此得以無限繼任總統(2018年習近平的修憲,就是學蔣介石)
雷震的民主夢想,轉而結合黨外台籍菁英,著手籌組新政黨「中國民主黨」。籌備階段,雷震出席台灣各地座談會,受到黨外支持群眾的熱烈歡迎,轟動程度連雷震自己都嚇一跳。
這當然引發蔣介石的眼紅與恐懼,雖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蔣介石終究在新政黨即將正式成立前,9月4日構陷匪諜案逮捕入獄。
之後,第二次組黨失敗是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雖然那是一個「沒有黨名的黨」。
1986年9月突破黨禁成立的「民主進步黨」,其實已經是第三次組黨運動。
台灣是自1980年3月,美麗島軍法大審之後,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台灣社會覺醒運動蓬勃發展。
但是,1986年9月,畢竟尚未解嚴,宣布成立新政黨之前,黨外其實也有被抓的覺悟與準備…。
如今,台灣已經政黨輪替三次,自由民主時代,竟有一群反台灣、媚中國之輩,忝不知恥地高舉「黨外」大旗,實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歷史荒謬。

原文出自陳增芝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