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 1 天 2 度發文質疑台灣 AZ 疫苗血栓發生率僅國外 1%,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此醫師提出比較基礎不當,正確數據為估算通報率每百萬劑 19 .8件,「台灣比國外發生率低 14 倍」。
蘇一峰 4 日在社群媒體( Facebook )指出, AZ 疫苗發生血管栓塞,但台灣只認1例,羅一鈞立刻說明已審定 26 例接種 AZ 疫苗後出現血栓個案具關聯性,在疾管署澄清後,蘇一峰晚間再度發文指出,國際施打 AZ 疫苗後血栓發生率為每百萬劑 280 例,台灣認定 26 例,發生率僅百萬分之2.1,只有國外的百分之一。
羅一鈞透過文字向媒體說明,蘇一峰引述 2022 年發表在國際感染性疾病期刊報告,是統計所有靜脈血栓發生率,不是僅有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TS );所有靜脈血栓有肺栓塞、深部靜脈栓塞、 TTS 等,直接與疾管署提供 TTS 發生率相比,就像用「所有水果」跟「蘋果」相比,比較基礎完全不適當。
羅一鈞認為,若是要以此擴大的血栓定義作為比較基礎,根據全國藥品不良反應通報中心相關統計,截至 2023 年 8 月 31 日為止,所有血栓相關疾患中,除 56 件 TTS ,另有 26 件疑似視網膜靜脈阻塞、 10 件疑似視網膜動脈阻塞、5 件疑似視網膜血管阻塞、 126 件疑似深層靜脈栓塞。
另外,還有 150 件疑似肺栓塞、 31 件疑似腦靜脈竇栓塞、以及 56 件疑似其他血栓相關疾患,通報症狀包含左腎梗塞、缺血性腸道疾病、肝門靜脈血栓及腸骨靜脈、腸道血管靜脈栓塞、上腸繫膜動脈栓塞、腎臟靜脈栓塞、脾梗塞、上肢未明示靜脈急性血栓栓塞、下肢動脈阻塞、上肢遠端動脈血栓、腎動脈梗塞、頸動脈栓塞。
羅一鈞說,上述共計 460 件當中, 300 件為接種 AZ 疫苗後,因此估算通報率為每百萬劑 19 .8件,即使以此比較,仍會得出「台灣比國外發生率低 14 倍」的結論,這是因為東方人的血栓發生率原本就遠低於西方人。
羅一鈞表示,這樣的種族差異與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無關,是早就寫進教科書的醫學常識,黑人族群是最容易靜脈栓塞的,白種人其次,西班牙裔再其次,而亞洲黃種人則為最低;西方人發生血栓機率,是黃種人5至 10 倍。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