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容積大轉移典範:高雄港站史蹟全區保留,高雄車站強化開發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文:Claudius

講到容積轉移,你是否會浮現建商炒房、土地利益的印象呢? 然而,高雄近日通過的一項「容積大轉移」,卻成功解決了文資保存、土地開發的兩難,而達成了市府、台鐵、市民的三贏,5/28 日,第 131 次都委會大會審議通過「高雄港站容積調配都計變更案」,該案將 2018 年登錄為文化景觀的高雄港站與周邊鐵道用地容積(商三/四,約 5.7 公頃),依「資產價值不減損」原則轉移到高雄車站周邊台鐵所屬土地,藉以推動高雄車站大都更計畫。

根據都發局新聞稿,接受的土地共 4 塊,3 塊位在站東、1塊在站西雄中旁邊。若以去年公展內容,則還有亞灣區一塊(待正式紀錄確認)。

在容積轉移以後,哈瑪星的高雄港站區可以全區保留,土地會由台鐵捐贈給市府,由文化局管理利用,同時本案順便和鐵道局談妥捐贈環狀輕軌路廊部分土地予市府,可以讓市府節省租金,也等於降低輕軌營運成本。市府賺得鐵道園區與輕軌用地,是首要贏家。

而台鐵這邊,因為哈瑪星的高雄港站土地,是公司化後償還過去累計 1700 億債務的主要財源之一,因此以前一直想開發。

現在改用容積轉移,讓車站旁土地原本特商二(容積率 300%)、特商區(容積率 630%)的容積則可以增加,變更為特商五(附),基礎容積率上升到 840%,增加車站旁的開發強度。

若以特商二來說,原來蓋 20 層的開發案,就有機會增加到 40 層以上,車站周邊天際線也會有明顯改變(站東基地建築線高度限制約 210m,站西基地約 137m)。

整體來說,台鐵容積轉移換回的公告價值是相當的,表面上沒賺,但由於高鐵延伸進高雄車站後,車站特定區發展潛力應大於哈瑪星,未來獲益仍較大,是第二個贏家。

市民則可繼續享有鐵道園區的開放空間,未來市府不論發展濱線復駛或其他活化,行政上也會更加便利。

而車站旁開發也可望加速,先前我們討論「高雄地下街」時,有提到高雄車站南北向地下街工程不易,而張博洋議員提到的「東西向地下街」若配合高鐵明挖則有可能進行,但商業誘因較小。

由於未來站東可能會有儲車軌,明挖範圍較大,加上現在容積轉入站東,開發強度上升,則高雄車站站東(從東翼 B1 的國道轉運站延伸)地下通道,可行性確實上升,值得納入工程中一併規劃。

如此看來,這次容積轉移也會是高雄車站發展的重要推力,因此市民也是最後的贏家。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