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用大罷免避免台灣民主輸給菲律賓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文:Claudius

菲律賓前兩週舉行參議院大選,外界關心焦點是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與副總統薩拉(Sara Duterte)之間的政爭,外交上當然是親美與親中之分,但也是南北兩大政治家族的火拼。

前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因在任內以緝毒名義「法外處決」數千人,遭到海牙國際刑事法院(ICC)以反人類罪羈押,而他能被逮捕,和小馬可仕與杜特蒂家族撕破臉有關。

但杜特蒂就算被抓,人關在海牙還是高票當選根據地納卯(Davao)市長,而該地原本的市長塞巴斯提昂(Sebastian Duterte)就是杜特蒂的小兒子,本次改任副市長。就算杜特蒂本人無法就職,改成副市長代理就好啦。

此外,杜特蒂的長子保羅(Paolo Duterte)當選眾議員,兩個孫子也在地方選舉中獲勝。從參議院選舉結果來看,小馬可仕也沒這麼容易彈劾副總統薩拉.杜特蒂。

這樣的結果,恐怕小馬可仕本人也相當熟悉,因為他的家族同樣透過打不死的地方基礎東山再起。

小馬可仕的老爸費迪南德・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大家並不陌生,大約是和蔣經國同期的獨裁者,在 1965 選上總統後,在第二任期到期前的 1972 年宣布戒嚴,接著進行了 14 年的戒嚴獨裁統治,實施恐怖鎮壓並貪污了50~100 億美金。1986 年人民力量革命推翻貪腐的馬可仕之後,儘管新政府嘗試追究馬可仕家族刑責,但馬可仕家族的政治勢力並未在地方消逝。

當時小馬可仕還沒 30 歲,就已是家族根據地北伊洛克省省長,儘管也一起出逃,但 5 年後就回到故鄉參選眾議員,之後再次當上省長。而他的媽媽,奢華成性的伊美黛(Imelda Romuáldez Marcos)1992 年參選總統還能獲得 10% 選票,之後也選上眾議員。目前除了小馬可仕擔任總統,其姊姊 Imee 擔任參議員(也當過眾議員、省長),其兒子也接班擔任眾議員,也就是北伊洛克省永遠牢牢掌握在馬可仕家族手裡。

地方首長當完當國會議員,國會議員當完當首長,丈夫太太輪流當,之後再找兒子女兒接班,這種換來換去都是同一組人的狀況大家有沒有很熟悉?

不要看菲律賓這樣,菲律賓在亞洲是民主化很早的國家,在美國相對短暫的殖民期間,美國有意識的協助菲律賓轉向自治,建立美式兩院制民主體系。因此在戰後,菲律賓無論政治上、經濟上,都是亞洲相對進步的國家。

然而,菲律賓的問題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就已種下,菲律賓的地理環境本來就相當破碎,當西班牙人來了以後,開始整合遷移菲律賓的部落,建立市鎮與教會,並讓配合的地方頭人可以擔任鎮長、村長等基層職位,也讓這些與殖民者合作的地方家族可以累積財產,控制當地的經濟與社會命脈。而在美國接管菲律賓後,想維持較為開明的形象,便直接和這些豪強家族合作,並開放更高階(從村鎮上升到省)的公職參選。

相對之下,菲律賓的都市中產階級相對嬴弱,儘管西班牙殖民晚期,馬尼拉等都會區的商人、官僚菁英也形成另一股本土力量,但在美國統治開放菲律賓組織議會時,地方豪強組成的國民黨(Partido Nacionalista)壓倒了以受過教育菁英(所謂的 1%)為主的聯邦黨(Partido Federal),進而留下了「地方強於中央」的政治傳統。

因此即便有了選舉,這些地方豪強一方面用財富確保政治影響力,又用權利累積財富,並把「地方政府機器」牢牢變成家族私有,這樣的「諸侯割據」也讓菲律賓發展受阻,不論是馬可仕的專制統治期,或是人民力量革命後柯拉蓉政府的轉型正義嘗試,都未能破除這種結構。

根據菲律賓新聞調查中心(PCIJ)2025 年 1 月公布的報告,菲律賓 149 座城鎮當中,有 113 座的市鎮長出身政治家族;和 2004 年相比,出身政治家族的菲律賓省長自 57% 增為 80%、市鎮長自 40% 增至 53%、眾議員自 48% 增至 67%。

這種表面上民主,但實際上權力被地方家族豪強掌握的政治狀況,知名政治學者班乃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發明了一個專有名詞,稱為「酋長民主(Cacique democracy )」。

菲律賓 1986 年 2 月的人民力量革命發生後,其實帶給了台灣的爭取民主的黨外人士很大鼓勵,甚至喊出「菲律賓能,台灣也能」的口號,同年 9 月民進黨組黨,隔年台灣解嚴。然而,幾乎同時發生民主運動的兩國,在接近 40 年後,根據《經濟學人》排名,台灣民主發展是亞洲第一、世界 10 名左右的「完全民主」,而菲律賓則是世界 50 名左右的「缺陷民主」。為什麼會差這麼多呢?
和菲律賓有部分類似的是,當二戰後日本撤離,中國黨軍事佔領台灣以後,開啟了「雙元殖民」體制,來自外國的殖民者控制了中央政府和軍隊,但作為「失根的殖民者」,他們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因而透過與親政府的地方頭人合作,在地方扶植多個派系互相制衡,輪流執政。又被稱為中國黨主導的「恩庇侍從體制」。

但和菲律賓不同,中國黨殖民時代,中央政府不論是軍權或政治手腕均遠比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強硬,因此可以維繫地方派系平衡,派系也很難躍升到中央、省府體系內。而台灣在民主化時,也逐漸發展出較為健全的公民社會,逐漸壯大的本土派勢力有一定的內部民主競爭與培育機制,也使得參政的門檻明顯降低。

然而,中國黨在民主機制之下失去政權後,由於黨產面臨追討,儘管部分成功脫產,但大權旁落,派系必須自求生路,地方豪強如雲林張家、臺中顏家、花蓮傅家等豪強反倒擺平了其他派系,在掌握財源(例如雲林張家之於農業、台中顏家之於砂石/瀝青/工程/碼頭、基隆謝家之於金融/娛樂業、彰化謝家之於瓦斯/電視⋯⋯等等),甚至具備了強大的黨政影響力,可以操弄中央政治。
一方面,傳統的中裔權貴看不起這些土豪,但另一方面,在爭取「中國代理權」上,土豪和外來菁英卻達到了「下跪者人人平等」,當內部資金不足,需要依賴外國影響力時,土豪就能「挾習皇以令兒皇」。

既然黨靠不住了,土豪就一面和中國做生意,一面用金權政治鞏固自己的地盤。

這邊要特別強調,「酋長民主」並不只是「政治世家」,而是除了接班參政以外,家族與盟友通常控制多個公職,其影響力更深入控制地方經濟、地方行政(特別是警政、民政),甚至不在位置上仍持續有控制力。

於是我們看到,在大罷免浪潮襲來時,由地方豪強掌握的縣市開始出現種種亂來景象,譬如花蓮民政處查罷團水表,基隆民政局拿人民個資罷免政敵,南投選委會濫用人民個資剔除連署書,這就是地方豪強已經控制了行政官僚,導致違法亂紀的結果。

目前看來,台灣的地方「酋長民主」由於公民社會的抬頭,遠不及菲律賓嚴重,但在中國黨內部權力已經失衡狀況下,花蓮傅家竟能控制國會;而與雲林張家結盟的李-韓家族,也曾競爭總統大位;台中的盧家,則是混合地方派系-外省權貴-親中媒體的聯姻怪獸家族。如果這類型的人物執政,台灣的民主成果將被摧毀,造成兩個結果:

  1. 毫無忠誠度的地方豪強,毫不忌諱引進外國殖民暴政作為靠山。
  2. 在殖民庇蔭下,排除地方競爭者,壯大自身家族。

這樣一來,會造成台灣文明倒退百年以上,變成比菲律賓的「酋長民主」還糟糕的「酋長 x 暴政」體制。

因此,我們必須在這次的大罷免和補選中,打倒這些缺乏國家忠誠的地方土豪,才能守護台灣幾十年來的自由、民主和繁榮!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