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立委林沛祥近日被訪問時評論罷團志工:「我一直認為罷團是一些社會邊緣人的集合體,這些社會邊緣人需要人家的關懷,需要有些他們繼續撐下去的價值跟信仰,所以他們聚集在一起。」
林委員去年12月的國會直播內容也夯了:「我們是國會議員耶~全台灣2300萬人,我們應該是那Top One Percent,一定是。那你身為Top One Percent,百分之一的優秀人才,講話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跟羞恥,你不能沒有羞恥啊。」
如此不斷強調羞恥心卻又自視高人一等,忍不住就查了一下林委員的背景和學經歷。
家庭部分看來是典型的國民黨政富二代。父親林水木曾連任兩屆基隆市市長,母親徐少萍曾連任六屆立法委員。繼承家業的林沛祥以41歲獲選為基隆最年輕副議長,也難怪他看人的表情老是一付朝天鼻的樣子。
至於他的學歷,林畢業於美國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碩士、拉汶大學公共行政博士。除了南加大,其他兩間真的是聽都沒聽過。雖然老公和我曾在美國住了30多年而且一直在學界,所以應該是我們太孤陋寡聞了。
查了Wiki百科的資料:拉汶大學(University of La Verne)是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附近的一所私立大學。由基督教友愛會成立於1891年,當時名稱是洛茲堡學院(Lordsburg College);1965年授予第一個研究生學位,1979年授予第一個博士學位。 拉汶大學在2020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全國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32位。校訓是知識、服務、願景(Knowledge, Service, Vision)。
拉汶雖然美國排名第132,但畢業生確實很力爭上游;2020年US News的「畢業生向上流動力」(Social Mobility)中位列全美第4。據統計,全美有4500多間大學院校(四年制有2800多所,兩年制的1700左右)。所以算來算去,第132位好像也不能算是top 1%。
基於好奇,因為撰稿之前從來不知道自己母校排名為何,所以順手查一下資料。在下的碩士是在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獲得,2020年US News全美排名第17名。博士學位則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在2022年全美排名第38名。不過說實在的,這好像是烏龜笑鱉沒尾巴,因為排名好一些又怎麼樣?自己的母校也出了像黃國昌和張善政(康乃爾)以及彭文正(威斯康辛)之流的人物。
坦白說,個人一直非常好奇像林沛祥這些自認為是top 1%的「優秀人才」,在成長和求學過程中或職場上,難道從來沒遇見真正令人折服的厲害人物嗎?
幾十年前我曾對當時還在唸小學的姪兒說過,有機會到美國留學和就業給我最大的收穫是:第一,見識到世界上有太多聰明又厲害的人,而且越有實力的多半很謙虛。第二,有機會學習美國人SOP的精髓。凡事的記錄和作業執行都很徹底,絕對不像土城的柯先生那種嚷嚷的口號而已。
總之,向來覺得哪天若不幸漂流到荒島,若有農夫、廚師或木匠師傅⋯等人同行,那真是上輩子燒對香了。面對生死攸關的重大考驗,那種top 1 %的政治人物多半是沒用的俗辣,而且還極可能是個臭俗辣。
真正絕頂聰明的強人,根本不需要強調自己是優秀人才,更不會自以爲高人一等。在下當年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Dr. Yuill 會講五、六種語言。他學有專精,受眾人尊敬,是一個學院的院長;還會開多種機型的飛機,甚至有教練的執照。但他對人永遠客客氣氣,跟他講話從來沒有國民黨翁曉玲大立委最愛強調的「上對下」的感覺。
我也有幸曾在威大上過諾貝爾獎得主Howard Temin 教授的課。Temin因為發現反轉錄酶(RTase:所以後來生科才有PCR的技術)而在197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當年他才39歲。我在1993年上過他的兩堂課。那是一門由多位教授共同教授的課程,但整學期只有Temin幾乎每堂都到,而且坐在教室最後面。有一兩次在上課途中我買了UW-Madison Babcock自產的冰淇淋,因來不及吃完只好躲在教室最後面,才和Temin聊起來哪些冰淇淋的味道最棒。當時還不知道常坐在我旁邊這位很親切的先生是諾貝爾獎得主。直到他上台授課的那一天,我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也才知道為什麼他在室內也一直帶著帽子。Temin當時正在做化療,隔年他就去世了,享年59歲。
Temin 對所有同學的提問都很客氣且詳細解說。他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是我從其他學生那邊聽到的。Temin 在他的諾貝爾獎領獎感言中表示:「⋯儘管諾貝爾獎是授予給個人,但我們了解科學是一項集體的努力,我們能達到的成就是依賴於他人過去的成就,而我們研究成果的未來和實際意義也將取決於他人的成就。 」其實,不只科學,生命中有太多美好事物都是群體努力的結果。UW-Madison大學湖邊最美最長的小徑以Howard Temin來命名絕對是名副其實。

原文出自 Li-Lin Cheng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