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家庭經濟的狀況、以及教育程度落差的原因,我一直沒有辦法跟我父親有太深刻的交談,我們之間有父子之情,也都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有時候我會羨慕那些父子教育程度差不多,能夠輕易打成一片的親子關係。
我的父親雖然想要盡力做好他的角色,但因為知識的不足,傳統社會的壓力,以及資本主義社會詐騙的盛行,限制他一生的發展。
我讀了不少尼釆的書,尼釆最有名的句子大概是「上帝已死」,但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這句話「如果沒有一個好父親,就要自己創造一個」(「Wer keinen guten Vater hat, der soll sich einen schaffen.」)。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深,尼采並不是單純在講「真的去找一個代理父親」,而是在講精神上的自我塑造。
如果一個人從小缺乏一個良好的父親形象(通常象徵著指引、保護、價值觀的傳承),那麼,他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己內心中創造一個榜樣,一個理想中的父親形象,來引導自己成長、成熟,而不是一輩子停留在「因為我沒有好父親所以我就失敗了」這種受害者心態。
尼采要表達的是,不要被原生家庭決定自己的人生,即使缺少了原本應該給予我們力量的人,我們也能自己「鍛造」出精神的支柱,成為自己精神上的父親,為自己負責,塑造自己。
這其實也符合尼采很多其他的哲學思想,比如「成為你自己」,這種自主、自我超越的理念。
除了尼采,榮格對「父親形象」也有極為重要的詮釋,榮格認為父親原型代表了權威、秩序、保護、指引、界線感。一個健全的父親原型,能讓人成為有責任感、能自我約束、能夠獨立判斷的人。但現實中,不是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生父那裡獲得這種正面的力量。
這種「自己創造父親」的過程包括內在建立一種正義、秩序的觀念,哪怕外界是混亂的。在面對困難時,不逃避,而是像一個理想中的父親那樣,堅定地負起責任。在自我批判與自我慈悲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就像一個真正愛孩子的父親一樣:既能嚴厲,也能理解。
我並不否認,那些能與父親促膝長談、共享知識與人生觀的孩子是幸運的。但對我們這些無法從原生家庭獲得完整支持的人來說,成長的路,反而更像是一場自我鍛造的修行。
尼采的那句話讓我明白,父親的缺席不是終點,而是我們開始建構內在的秩序與價值,開始學會怎麼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真正的成年,不是某個年齡的到來,而是當你終於可以在心中找到那個你渴望已久、卻從未出現的父親形象,並且以此為基礎,成為自己的引路人。
這種精神層面的建構,說穿了,就是「精神上的成年儀式」:
真正的成長,不是靠抱怨自己沒有被好好愛過,而是靠自己在內心深處,重新塑造出一個能夠愛自己、引導自己的力量。
即使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大人,而那正是人生最重要的自由之一。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