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捷運進度延後:高雄財政面臨的潛在挑戰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文:Claudius

4/3 有個新聞,報導高捷後續路網通車時間全面延後。其中黃線延到 2034 全線完工是本來就知道的,但原本 2030 年完工的小港林園線將會延後到 2034 年,而岡山路竹延伸線目前內部正在檢討,完工期程也可能延後。

延後的原因,捷運局說是因疫情蔓延、戰爭動亂及物價波動等緣由,簡單一句就是錢不夠,所以標不出去,或是工期被迫拉長。

從經費的調整可以看出,黃線經費已經修正到 2348 億元,小港林園線 835 億元,岡山路竹延伸線 303 億元,未來下一步推動的紫線也高達 1933 億元。

韓國瑜時代說要一口氣還債,但實際上是繼續大手筆舉債,直到陳其邁上任後才真的開始還債,創造市府連續 5 年盈餘紀錄,減少了 200 多億債務,但相對的也就是預算會控制的很嚴格。

這幾年,高雄的總預算歲出從 2020 年的 1465 億(決算 1403 億),成長到 2025 年的 1938 億,而資本支出歷年大致維持在 15%~20% 左右。

也就是高雄能拿來建設的錢,大約在 300 多億上下,其中捷運局的資本支出已佔全市的 28.71%,大概每年可以花 100 億蓋捷運。

2025 年,黃線編了 99 億預算,小港林園線 49 億,岡山路竹延伸線 22 億,輕軌 41 億(包含還沒付完的工程款),鐵路地下化 10 億。除了市府預算,預算來源還有中央補助,自償性土開基金,綠色債券等。

我們很簡單的算,黃線、小港林園、岡山路竹這三條線 3486 億元,如果用 10 年平攤,每年要支出大概 349 億。

若自償率可達 25%,建設費用中央可補助 8 成 4,土徵費用則由地方出;但若自償率偏低,中央補助比率就會下降。以自償率 25% 算,地方要籌措 87.2 億的自償經費並自行負擔 42 億預算,若加上土地徵收的費用會更高一點。以自償率 20% 計算,地方要籌措 70 億的自償經費,並自行負擔 86.7 億預算。

簡單說,你如果想減少政府資本門預算,就得把自償率弄漂亮,得做各種土地開發,收增額容積費用,讓捷運土開基金賺很多錢,這也不是這麼容易的。

那如果要把工程時間壓縮呢?如果 6 年就蓋好,每年的支出就高達 581 億,自償率 20% 的狀況下,就得自籌 116 億,另外編列 145 億。這還不算徵收費用,所以加緊趕工地方根本付不出錢來。

所以你大概就知道,依現在多線開工的狀況下,要再壓縮工期,財務上是很困難的,只能透過分段施作方式把付款時程拉長。

而且接下來還有一個很不利的財劃法,在白藍通過的版本中,大幅縮減中央財源,這就會影響到未來中央的支付能力。

前面提到,高捷一些路線中,扣掉地方籌措的自償比率後,中央的建設費用是可以補到 84% 的,但如果中央補助能力下降,捷運路網的進度就會再受打擊。加上新法裡面高雄又是六都增加預算最少的縣市,撥給高雄的錢根本無法填補損失。

但台北因為捷運興建高峰期已過,早就花了一兆以上預算蓋出路網,再加上新版財劃法掠奪大量預算送給台北,所以中央配合款能力被閹割對台北不痛不癢。

反倒桃園、台中、台南的捷運也會更不順利。因而台北以外軌道的興建都會更加困難,時程延宕,這將會擴大南北不均,造成國土發展更嚴重失衡,絕非全民之福。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