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水試所分析曼波魚食性 籲避表水層減少混獲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表示,地方推廣觀光活動下,有人會去吃翻車魚,也就是通稱的曼波魚,但其中1種被列為易危等級,水試所已率國際之先分析全科文獻,發現曼波魚不只吃水母,然而水母依舊是主要食物來源,因此呼籲漁民作業盡量避開水母活動的表水層,即深度200公尺。(水試所提供)圖片來源:中央社

曼波魚又名翻車魚,其中 1 種易危,水試所發表文獻分析發現,曼波魚不只吃水母,但水母仍為主要食物來源,呼籲漁民避開水母聚集的表水層作業,避免混獲降低曼波魚數量。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東部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景淳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地方推廣觀光活動下,有人會去吃翻車魚( Mola Mola ),就是通稱的曼波魚,其中有1種名為「翻車魨」,是台灣東部會出現的 3 種之 1,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列為易危等級物種。

張景淳提到,捕撈漁獲發生的混獲情況,會影響翻車魚的族群數量,因此水試所已率國際之先,彙整全球翻車魚的翻車魨科共 3 屬 5 種的文獻資料,統整分析其食性,發現其實不只會吃表水層的水母,像是在波紋長翻車魨的胃裡就發現了甲殼類、魷魚等,但沒看到水母。

除了文獻分析,張景淳指出,目前沒有計畫執行下,仍持續 2016 年以來的國內東部漁獲混獲調查,發現混獲狀況有下降,但原因仍不明,不知道是因為沒有游到東部海域,還是真的減少混獲發生,或是族群數量減少了,還需繼續調查分析。

此外,張景淳說,台灣東部海域常見的3種,就可驗證翻車魚會資源分配,不會只吃一樣的食物,其中矛尾翻車魨主要吃濾食性的浮游動物,不像另外2種花紋翻車魨、翻車魨主要吃水母;綜合以上相關發現,都已於 2024 年刊登在國際期刊「魚類環境生物學」(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上。

研究最終是為了永續海洋資源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張景淳說,翻車魚廣布於全球熱帶到溫帶,棲息深度可從表層到 1000 公尺深,然而水母依舊是整體翻車魚主要的食物來源,因此呼籲漁民作業盡量避開水母活動的表水層,即深度 200 公尺。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