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蕪菁雜誌專欄》中國大學芸芸,但直屬於統戰部的只有三間

圖片來源:取自 蕪菁雜誌 臉書

閒聊一下。

中國大學芸芸,但直屬於統戰部的只有三間,亦即文章中提到的福建華僑大學、廣州暨南大學與北京華文學院。

順帶一提,前兩間是直屬於中央統戰部;第三間有時候你會在網路上看到,是直屬於「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僑辦)」。但其實國僑辦就是中央統戰部的所謂「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彼此是不分的。

「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是中共特有的一種政治制度,各單位會採行這個制度,理由不一。比較正常的是原單位增加了新業務,又不願意大肆改名,所以用「加掛牌子」的方式去處理。

比較不正常的,像統戰部這樁,說穿了就是欺世盜名,有時候對華僑搞工作不適合搬出「統戰」兩個字來,就用「僑務」來玩弄文字。就跟「不講武漢、講新冠」的邏輯是一樣的。

這三間大學搞統戰,不是二十一世紀以後的事,而是這三間大學本來就是為了統戰目的而成立的。當然這放在現在,也不是什麼新聞,也不代表中國就只有這三間學校搞統戰工程,但這三間的統戰政治任務,確實特別淵遠流長。

暨南大學歷史最老,所以國民黨一直說它是「百年老校,為什麼要被針對?」但其實現在的廣州曁南大學跟解放前的南京暨南大學,根本不是一回事。暨南大學肇始於清末兩江總督端方,為了跟革命黨爭搶華僑的支持,所以在江寧(後來的南京)搞了間「宏教澤以繫僑情」,用來拉攏南洋、美西等地華僑子弟的學堂。要知道早期華僑是出國做苦力的,子弟普遍教育程度也不高,能在英美混上高等學校的並不多。所以暨南學堂確實提供了華僑子弟,一個門檻較低的高等教育的選項。

暨南的根基在南京,後來幾經轉折,遷校到上海擴大規模,是蔣介石國民政府重點經營的對象。解放以後,上海暨大被視為洋味較重的高等學府,所以成為被重點針對的對象。不多久,上海暨大的各院系,就被分拆給了上海交大、復旦等諸多院校,形同滅校。

一九五六十年代,華僑回國唸大學的需求增加。以粵系華僑為主,倡議在廣東成立一間以華僑為對象的大學。頂著「中國第一間華僑大學」暨南大學的名頭,在廣州「復校」,其實跟上海暨大素無淵源。

所以第一、暨南的根基在南京,後遷到上海,但解放以前跟廣州素無淵源,解放前後的兩間暨大根本不是同一回事。第二、暨南打從一開始就是中國政府以華僑為對象的統戰學校,不管清朝、北洋、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以此道經營。

福建華僑大學是解放後的產物。一九五六十年代,東南亞排華風潮不斷。我們說「排華」,但對於東南亞各國來說,其實是剿共,因為東南亞華僑普遍跟中共牽扯不清(甚至李光耀身為華人,他的冷藏剿共行動,也是以獅城華僑為重點對象,因為他很清楚敵人在哪裡)。

一方面,華僑往往搆不上歐美的一流大學;二方面,東南亞各國把華僑和共產黨綁在一起剿,於是很多華僑興起了搬回中國的念頭。新中國是沒什麼錢可以辦學校的,所以只好跟華僑打秋風募捐興學。而閩南的華僑又是捐款的主力,所以華僑大學就落腳泉州,還有一水之隔的廈門。

北京華文學院也是解放後的產物。它等級又更差一些,是中國人自己,一間給歸國華僑子弟唸的語文學校。其教育程度跟中學差不多,充其量只能算是間補習班。北京華文學院的主事者是「國民黨左派大老」被(很可能是蔣介石)暗殺的廖仲愷的遺孀何香凝,與其子廖承志。

何香凝是民革(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算是中共保留一部份國民黨左派作為樣板的所謂『民主黨派』)元老,她如果論年齡,輩份還在宋慶齡之上。廖承志則是黨員。所以北京華文學院,歷史淵源上與民革關係密切,但這也意味著它一直不是黨中央的心頭肉,在北京諸多院校裡面也一直處於比較邊緣的地位。

總歸一句,這三間中央統戰部直屬的大學,其實他們搞統戰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打從創立之初,就是以對華僑搞統戰為目的的機構。

它們的主要訴求對象,也是混不上歐美一流學歷,想要回中國討優待的華僑子弟們。當然像廣州暨南,因為 211 工程的重點經營,能夠取得相當優越的學術地位,但這不代表以僑生身分進去,人家會認真把你當人才看待就是了。

圖片來源:取自 蕪菁雜誌 臉書

原文出自蕪菁雜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