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聲量看政治專欄》左手藍白砍文化預算 右手中國影視資本利誘合作

圖片來源:取自 聲量看政治 臉書

【左手藍白砍文化預算 右手中國影視資本利誘合作 中國兩手策略要台灣影視文化連根拔起】

繼文化部補助拍片的預算被砍之後,小編我昨天看到一則新聞,雖然沒有很多人注意,但令我不寒而慄。

這則新聞大意是網銀國際影視與阿里巴巴影業昨天簽訂合作契約,要推動台灣影視作品進入中國及華語市場,涵蓋發行與戲院通路合作。新聞宣稱,由於雙方都擁有台灣與中國最大戲院網絡,計畫透過資源整合協助台灣作品拓展市場。

然而,細看,這家網銀國際影視是台灣的電影投資公司,協助投資台灣的電影、電視等製作。問題來了,文化部的預算被砍,台灣的影視投資製作要跟中國資本合作⋯⋯你們猜,會發生什麼事?

以下分析:

  1. 中國影視流行文化對台灣的文化侵略
    影視娛樂的跨國合作很正常,這類「跨國合作」表面上都是正常的商業交易,但,中國對台灣的影視合作往往帶有文化統戰的目的,透過經濟槓桿來影響台灣影視產業的內容方向。
    首先,內容審查機制的滲透。
    阿里巴巴影業作為中國大型企業,所有合作的影視內容勢必需符合中國官方的「文化審查」,這意味著未來與阿里巴巴影業合作的台灣作品,可能在劇本階段就需自我審查,排除台獨、民主、LGBT、六四事件等敏感議題。
    其次,影響台灣觀眾的文化認同。透過中國市場的誘因,台灣電影業者與導演,可能被迫迎合中國觀眾的審美與價值觀,例如加強「中國主流價值觀」的敘事(如家國情懷、民族統一)。乃至於避免敏感議題,例如台灣歷史、轉型正義、白色恐怖等,甚至可能出現去台灣化的處理方式。

    第三,強調兩岸共同文化,淡化台灣獨特性,這是中國影視產業對香港已經成功操作的模式,現在正逐步複製到台灣。

  2. 文化資本的誘因與中國的影視統戰
    從經濟角度來看,台灣影視產業規模遠小於中國,根據這篇報導,中國市場 2024 年電影票房 58 億美元,觀影人次破 10.1 億,占全球票房第二,顯示中國仍然是全球重要的票房市場。
    因此,對台灣影視業者與導演來說,進入中國市場意味著更大的盈利機會,但這是中國文化統戰的誘餌。例如《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中國獲得 42 億台幣票房,《想見你》也有 17 億台幣,這種「票房成功」讓台灣影視業者習慣依賴中國市場,進而被迫迎合中國審查標準。
    中國以資本收編台灣影視業者,這與過去中國收購香港媒體、影視產業的模式如出一轍,最終導致香港影視產業被全面中國化,甚至連「港產片」本身都變成「中國電影的一部分」。台灣的影視產業若不警惕,未來可能面臨類似的困境。
  3. 中國掌控影視市場的政治影響力
    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脈絡下,控制媒體產業等於控制意識形態。中國可利用影視產業作為意識形態輸出的工具,透過幾種方式來影響台灣:
    首先,控制發行與戲院通路。報導中提到,網銀國際影視與阿里巴巴影業擁有台灣及中國最大戲院通路,這意味著中國不僅官方可以控制,資本也可以決定未來哪些台灣電影可以上映、哪些不行,進一步影響台灣影視產業的內容選擇。
    其次,透過合資模式改變說故事的內容模式。當台灣影視作品依賴中國投資,製片方會自然地排除任何可能影響中國市場的內容,即便沒有明文審查,資本的影響會讓創作者自我審查,形成一種「無形的文化箝制」。
    第三,中國資本塑造市場環境,削弱台灣自主影視產業。中國資本可以藉由大量投資親中影視公司,排擠台灣本土獨立影視產業的發展,最終讓台灣影視文化環境全面親中化。
  4. 國民黨刪除台灣公視與文化部影視補助的政治因素
    這則新聞不只顯示中國文化統戰的影響,還與台灣內部的政治環境有關。國民黨在農曆年前才大量刪減公視與文化部影視補助預算,這與中國文化資本的介入有強烈關係。
    一方面,透過國民黨削弱台灣本土影視產業,增加對中國資本的依賴,當公視與文化部的補助被刪減,台灣影視產業將更難獲得本土資源支持,只能向中國資本靠攏,進一步加深中國影視統戰的影響。
    另一方面,親中勢力削弱台灣文化主體性,國民黨等親中勢力透過刪減文化預算,使得台灣影視產業的發展受限,進而促使業者尋求中國市場,讓中國影視產業能更順利收編台灣影視創作。
    最後,文化統戰與政治統戰的互相配合,影視文化影響觀眾的意識形態,當台灣影視產業被中國收編,長期下來將影響台灣觀眾對中國的認知,使「兩岸一家親」的論述變得更有市場,這是中國「文化統戰—政治統戰—最終統一」戰略的一環。
    這樣看下來,中國已正在進一步文化殖民

從中國的文化侵略、文化資本的統戰、傳播政治經濟學,以及台灣內部的政治操作來看,這則新聞顯示出:

  1. 中國透過影視合作,對台灣影視產業施加影響,使其接受中國文化審查,進一步削弱台灣的文化主體性。
  2. 中國利用市場優勢,讓台灣影視產業依賴中國資本,最終讓台灣影視內容被中國收編,重現香港影視產業被同化的過程。
  3. 國民黨刪除台灣影視補助,使台灣影視產業更難獨立發展,迫使其依賴中國資本,配合中國的文化統戰策略。
  4. 當影視文化產業被中國掌控,長期下來將影響台灣觀眾的文化認同,配合政治統戰,最終達到「心戰統一」的目的。

這顯示中國不只是在經濟上壓迫台灣,還透過影視產業進行文化侵略,試圖消弭台灣的獨立文化與歷史記憶,讓台灣影視產業逐漸變成中國影視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取自 聲量看政治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聲量看政治 臉書

原文出自聲量看政治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