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名聲這件事

圖片來源:中央社

莊萬壽教授的書「台灣精神」,楊斯棓兄幫他寫推薦序,他把我們反中資的故事寫進去。當初反紫光的事情,隨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把中國列為頭號目標,全面圍堵中國試圖在 2049 成為世界頂尖的高科技大國,突然變得越來越受到矚目。

德國國家情報安全局也對中國威脅提出警告,太多德國人對中國存有幻想。看到這個提醒,我忍不住想到下一次的世界大戰,德國否仍然站在錯誤的那一方?

蒙田在「不要傳遞自己的榮耀」文章開頭是這樣:在世界上所有的愚蠢行為中,最普遍的是對名譽和榮耀的關注,這是人們最不想放棄的事情。

真正出名是一種折磨,我想避免成為這樣的人。歷史上的偶然讓我走上這條道路,檯面上所有參加 318 運動積極介入的人士當中,應該很少有人像我這樣,學生闖進去立法院的時候,才在開始了解服務貿易協議是什麼?

後來回想起來,本來以為反服貿電信在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後,就可以全身而退,想不到原來這只是序幕,反中資入股 IC 設計才是真正的大戲,核心參與運動的同志們雖然覺得這個事情重要,但應該沒有人想到竟然是重要到這樣的程度。

如果知道是這樣嚴重的一件事情,應該會花更大的努力來完成這件事情,不只是去拜訪執政黨重要的人士,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再去拜訪遊說更多人,雖然被洗臉或是冷落也不在乎。

當初我是想已經盡了這麼多的努力了,失敗也無所謂,原來這件事情是絕對不能失敗。

每個人的官位和名聲通常是這樣,有一天會超越他所應該存在的位置,讓自己承受不了,這就是所謂的「彼得原則」。俄羅斯的總統普丁是這樣,中國共產黨的習近平也是這樣,即使不是什麼世界知名的重要影響人物,一般人也可能面臨到這樣的命運。

普丁(Vladimir Putin)。資料照。圖片來源:President of Russia Twitter

「彼得原則」尤其適用於在威權結構中擁有權力的人。 在封閉的結構中,沒有開放的地方,也不存在批評;如果沒有批評,人們就無法糾正自己的錯誤。威權領導人變得孤立,與批評隔絕,傾向於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與現實隔絕。

一旦出名,人們往往想變得更加出名,有了一萬個追蹤者,希望能夠有十萬、甚至百萬,事實上因為名聲也賦予了力量。但無論你走的是哪條通往權力的道路,一旦你掌握了它,你可能玩過頭,普丁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出名可能是一種痛苦,如果不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但有點出名通常會有積極的一面。對於權力來說也是一樣的,太多的權力讓許多人陷入困境,但一點點名聲對讓事情順利進行很有用處。

超出本質的名聲就像美女身上的香水一樣,適量會讓人心曠神怡,太多聞起來就會很噁心。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