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專題】失根的洋紫荊 港人在台定居路困難重重

流亡抗爭者Antonio說,他希望政府能解決就業港人無法在台定居的問題,「讓我們有機會為自己的生存努力」。圖片來源:中央社

在「反送中」抗爭的催化下,香港局勢迅速惡化,移民潮再現,其中大量港人選擇移民台灣。但在現有法規的限制下,包括流亡抗爭者在內的不同群體港人,都在定居遇上重重關卡。

巷弄裡冒出的港式茶餐廳、捷運上不時聽見的粵語對話和淡水與林口出現的香港人社群,這些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微小變化,在在反映出港人移民潮的事實。相似的文化背景、舒適的生活步調和民主的社會氛圍,是吸引港人來台的主要拉力。

據移民署統計, 2020 年獲得在台居留許可的港人有 1 萬 813 人,將近是 2019 年 5858 人的 2 倍。 2021 年申請居留的人數更上升到 1 萬 1173 人。在獲定居許可方面, 2020 年有 1576 人, 2021 年則有 1685 人。

不過在政府援港 2 年多後,近期卻傳出不少港人移民困難的事件,民間團體也倡議政府應改善法規問題。而「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 3 月受訪討論相關問題時,被解讀為替港人爭取參政權,引起軒然大波,遭受懷疑抨擊。

一時之間,港人移民困難的議題成了馬蜂窩,所有的討論又被籠罩在「國家安全」、「反滲透」的大帽子下。

中央社推出「洋紫荊如何在台生根」專題,採訪了不同社群港人在定居台灣上面臨的各種困難,並指出港人目前在申請「居留」轉「定居」過程中,面臨的制度性問題。

流亡抗爭者阿K看著一幅香港地圖。對許多流亡港人而言,香港已是逐漸陌生、回不去的故鄉,他們必須在台灣安身立命。圖片來源:中央社

 

從流亡抗爭者到投資移民 都面臨制度性難題

掀開國安的大帽子,在台港人包含不同社群,他們的來台原因,和採取的途徑也不盡相同。

若粗略以「是否因參加抗爭而具政治風險」為標準,可將在台港人區分為兩群。

「具政治風險的港人」,也就是坊間常稱的「流亡港人」,政府自 2020 年 6 月援引「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 18 條等條文,以「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協助他們。據統計,此專案援助超過 130 名流亡港人。

港人在台的狀態分為「停留」(持旅遊、商務簽證來台)和「居留」(以就學、就業或投資移民等管道,在台較長時間停留),和「定居」(取得身分證,具中華民國國籍)3 種。

在流亡港人方面,目前政府仍將他們導入一般的就學、就業途徑在台居留。但值得注意的是,依現行法規,就業者沒有申請定居的資格。

因此,這讓像阿 K(化名)這樣年齡稍長的流亡港人,為了有機會在未來申請成為台灣人,而被迫重回校園。在這之前,他們還要先經歷 4 年讀大學加上 5 年就業的漫長等待,和突破在最後一年每月收入達基本工資 2 倍的重重難關。

而像 Antonio (化名)和 Lemon (化名)一樣在台就業的流亡者,則只能在存夠學費後,走回和阿 K 一樣、至少 9 年以上的就學-定居之路。

流亡抗爭者Lemon來台兩年多,求職不如預期順利,她多數時間當freelancer,自己接案剪片維持生計。圖片來源:中央社

 

流亡抗爭者Antonio說,他希望政府能解決就業港人無法在台定居的問題,「讓我們有機會為自己的生存努力」。圖片來源:中央社

 

「無政治風險的港人」,目前多以 3 種途徑在台居留:持「就業金卡」、申請專業人才移民,和申請投資移民。

「就業金卡」是依 2021 年 10 月新修訂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吸引包括香港的外國特定專業人才來台。持就業金卡的港人雖可在台居留,但依舊面臨和一般就業港人相同,無法申請定居的窘境。

投資移民和專業移民是較常見的移民途徑,多數港人以這兩種方式在台居留。

不過政府在 2020 年修訂了「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針對包括原出生於中國大陸、曾任職於大陸黨政軍相關職務等「涉陸因素」,加強了國安查核。

這為港人的定居申請增添變數。投資移民 John (化名)的定居申請就被政府否准,他收到的通知書上直接寫著他「原為大陸地區居民」。著名填詞人潘源良的一名剪接師友人,則因多年前曾任職現在被認為是中資機構的亞洲電視台,而遲遲無法通過審查。

無止境的等待,令這些已在台花費大量積蓄和時間的港人感到不安,投資移民 May (化名)已準備「二次移民」到英國。

 

政府擬鬆綁就業港人可在台定居 民間倡審查應有時間表

對於不同社群港人面對的定居困難,長期關注香港議題的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江旻諺告訴中央社,政府 2020 年陸續針對流亡港人,和投資移民調整過法規,目前的困境顯示,政府在修正相關法規後,需要動態檢視相關的配套法規和行政措施是否到位。

針對流亡港人,包括經濟民主連合等民團提倡,政府應根據「香港澳門居民申請在台灣地區居留送件須知」中有關政治庇護的身分代碼「 HF177 」處理。讓這群因政治因素而有緊急危害,並已經陸委會等相關機關審查通過者,可在台居留 2 年後申請定居。

民團認為,上述作法已有法源,不需修法,也可降低流亡港人的不確定性,使他們盡快解決身分問題。

不過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接受專訪時表示,基於國安和協助港人自立的原因,政府不會採「 HF177 」。與此同時,政府正修訂「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為符合條件的在台就業港人,開闢定居道路,而流亡港人也將受惠。

對於投資移民和專才移民者申請定居受挫的問題,陸委會之前強調,出生地和工作資歷等「涉陸因素」不是唯一的否准原因。

江旻諺認同政府加強國安審查。但他說,政府雖不需言明審查的細項標準,但應對申請程序、時程,以及補件的指引,做出清楚的說明,才不會讓港人無所適從。

他說,只要政府能夠清楚解釋否准原因,並提供清晰的補件指引,讓當事人有機會澄清,相信許多誤解和爭議會得到解決。

目前在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任教的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也告訴中央社,雖有港人申請定居受挫,相信成功者也不在少數,但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會加深申請者的不確定性,也讓各種耳語流傳於港人社群。

他建議政府可以就申請程序給出個時間表,以降低當事人的焦慮感。

香港環境丕變 台灣能否他鄉成故鄉?

即便來到台灣,許多港人仍心繫香港,但又對故鄉的未來感到迷惘。

沈旭暉說,自己很難回答是否會再回香港這個問題,而且他經常在想,「如果那個地方已經感受不到以前的感覺,是否還叫『回』」。

以投資移民來台的傳道人 Philip 說,自己計劃每年回香港一次,探望家人,「可是回去前,會先清理電話跟 Facebook ,在香港講話也要小心點」,就好像以前去中國大陸一樣。

對他們而言,社會環境丕變的香港,已經是陌生的故鄉,他們希望自己能在台灣落地生根,而非只被視為過客。

對於未來有關港人移民政策的修訂,江旻諺主張,應繼續強化對投資移民的國安因素審查,同時也要從國家人口政策的高度,考量台灣的現狀與需求,以思考如何制定相關政策。

邱垂正則告訴中央社,政府的援港政策既要做到人道援助,也要兼顧專業人才吸引,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國家安全。而政府也會檢視現有的機制法規,持續做出滾動性檢討。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