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綠能補給站專欄》李敏教授刻意忽略的核電真相(上)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作者:distel2610

李敏教授以 Jacopo Buongiorno 於 Forum on Clean Energy and Nuclear Safety–10 years after Fukushima 的演說為基底,投書媒體並以看似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使用核電能為氣候變遷帶來的效益。但李教授刻意忽略許多重要資訊,塑造核電百利無害的假象,其實反映的都是擁核者不願讓大家知道的核電真相。

開採核能鈾燃料帶來大量污染

談到發電所耗費的資源,李教授只針對發電設施,對發電所需使用的燃料隻字未提。目前主要發電方式當中,除了綠能不需使用任何燃料外,其餘像是核能和火力發電,都須依賴大量的化石和礦物燃料。(這也是為什麼缺乏燃料礦物的台灣必須發展綠能才能達到能源自主、不需受制外國的最重要原因)

也就是說,無論是核能和火力發電,發電過程會持續消耗燃料礦物,且不只燃料礦物本身的消耗,在燃料開採、濃縮、轉化的過程也會耗費大量的資源,其所開發的範圍和對環境的永久影響都非常可觀。

因此,在討論發電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碳排時,不應該只針對發電設施,反而更要關注燃料的影響。李教授單憑建造核能發電設施所需的材料少於綠能發電設施,就說核能發電耗費資源少於綠能,完全是斷章取義。

核燃料鈾的開採,不僅高耗能、高碳排,還會產生大量水污染和生態破壞,但其中最可怕、影響最長遠的還是輻射污染。過去在巴西 Bahia 省的鈾礦產地附近,曾發現居民飲用水鈾濃度超出 WHO 標準的 7 倍,澳洲也曾發生 150 名工人飲用水輻射值超標 400 的例子。開採鈾礦使工人和附近居民長期暴露高輻射並提高罹癌風險,這是比資源消耗更無法計量的人權剝奪。李教授的投書急於為核電辯護,忽略核能燃料的消耗和影響,顯然非常不負責任。

鈾礦開採城鎮。
圖片來源:中央社
鈾礦工的孩子先天畸形
圖片來源:Zi 字媒體

核廢料很輕很小,但很毒

李教授投書另外提到 2050 年全球累計「高階」核廢料的總重量將遠小於廢棄綠能設施的總重量。沒錯,相較之下核廢料很輕也很小,但它卻很毒!高階核廢料的輻射甚至不是數十或數百年就能處理的,而且還有數量更加龐大的「低階」核廢料未被計算。

要談廢料的影響,怎麼能用體積重量而不看毒性呢?

廢棄綠能設施大部分都可被拆解回收,即使又大又重,對環境和人體健康也不會有長遠危害,但高階核廢料卻完全不然,至今仍無法處理,只能封存地底隔離二十萬年以上。即使不談毒性和影響時長,只談體積和重量,那封存核廢料的設施和處置場絕對不比回收後的廢棄綠能設施小,更何況最終處置場的場址無論在自然環境和居民意願等各方面,都要克服非常多條件。

國際公認高階核廢料處理方式,是將最終處置場設於深約 300 至 1000 公尺、有著穩定地質及水文環境的地底;目前世界多數國家即使已花費大量時間金錢,但都還在初步篩選地點的階段,顯見場址尋覓之困難。

美國自 1980 年代開始高階核廢最終處置場規劃,花了 120 億美元後至今仍無法確立地點,幅員遼闊如美國都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台灣。

少數已選定場址的國家如芬蘭,最終處置場設於 Onkalo 地下 420 公尺處,是一處近 20 億年幾乎沒有變動的穩定岩層,我們有這種條件的地點嗎?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四周都是斷層、地震頻繁,人口密集度也大於芬蘭,更別說到現在連低階核廢料的處置場都找不到了。要用核電就要先解決核廢料問題,不斷拿體積重量為核廢料洗白,無助於解決萬年輻射和處置場難尋的問題。

核電廠所需安全距離和核災影響範圍大

李教授還提出一個論點是「核電廠佔地小所以對環境影響也很小」,這也同樣犯了只用核電廠代表核電的弊病。就如本文前述,核燃料鈾礦開採處理、核廢料低階及高階最終處置場等等核電相關設施需要多大範圍,完全被李教授刻意忽略,更何況即使是核電廠本身,其所需的安全距離和一旦發生核災的環境影響範圍,都是其他任何發電方式無可比較的。

核電廠規劃上需包含緊急應變計畫區(台灣規劃範圍為半徑 8 公里),作為突發事故的緊急應變或撤離範圍,但以國外核災經驗來看,這遠小於核災實際影響範圍。三哩島核災撤離範圍達 200 平方公里,車諾比核災影響範圍達 4000 平方公里,而福島核災禁制區則約 1250 平方公里,至今仍有許多撤離居民因高量輻射殘留無法返家。

核電廠本身是佔地小,但核災付出的土地代價遠比李教授不斷批評的光電場佔地面積大得多。根據莊秉潔教授的研究,若核四發生福島等級的核災,全台恐有 11% 土地成為永久不宜人居的撤離區,其土地面積等同可設 350GW 左右的光電場,年發電量可達 4375 億度,相當於29座核電廠發電量。如此看來,為什麼我們要承受核災後毀壞土地的高風險,而不願把土地用在更安全的綠能電廠呢?

核災永久影響之土地面積若改設置光電場,年發電量可達核電廠數倍。
圖片來源:作者製圖

核電的好壞可以不斷透過理性辯證讓民眾更加了解,前提是應該誠實揭露所有資訊。若像李敏教授這樣斷章取義,刻意忽略核電的風險和影響,不免有為核電護航不擇手段之虞,有失其學者專業。

希望李教授能尊重讀者、尊重自己、也尊重專業,在未來更多能源議題的討論上,能更中立地提供完整資訊,幫助民眾對能源有更全面的認識,而有能力對希望的能源形式做出正確選擇。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