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基進專欄》連家七大不可思議 Part3——厲害的基金會

圖片來源:取自 台灣基進 臉書

大家好,台南黨部的劉恆溦/小黑又來啦。上一篇我們發現,連震東是如何在一代公務員任內,就讓連家從無變成富到出油。但他留下這麼多遺產,兒子連戰卻只繳了六萬遺產稅!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跟大家來介紹連家的基金會!

再次提醒,我提到的這些連家事蹟網路上都查得到,我只是如實介紹給大家,歡迎連家的律師也來查查看唷~

連家有六個基金會,其中兩個較為出名, 一個是「連雅堂先生教育基金會」,一個是「連震東文教基金會」。兩間基金會成立要旨雷同,都是振興學術、培養人才、提昇教育文化水準等。這樣說來,為什麼要成立兩間性質重複的基金會?基金會有什麼神奇的功能嗎?成立兩間會比一間強嗎?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基金會真的很~好~用~。

基金會功能一:藏財避稅

連震東從父親手上接下一本台灣通史之後,通過忠誠考核進入黨國系統飛黃騰達。因此能在短短一代公務員任內,累積到大筆資產。他在土地處處長任內,將國有土地移轉到連戰名下;在內政部長任內,再用兒子名義購買農地,然後以特權變更地目,轉為建地而獲利。

1960 年代,還在國外留學的連戰,就神奇地以自耕農身分購買了士林中山北路五段和天母東路各一批農地。這些農地在短時間內陸續變成建地,蓋起高樓,為連戰家族帶來龐大租金收入。雖連震東沒從父親手中接下什麼資產,但在擔任了 11 年公務員之後,便富到出油,甚至進入香港《新聞天地》雜誌「台北十大富翁」之列,與台泥的林柏壽、新光的吳火獅等人齊名。

然而,1986 年連震東過世,連戰卻能以負債一千萬為由,申請免繳遺產稅。

連震東坐擁大片土地,何以能負債一千萬?一方面當然是很多土地原本就在兒子名下,另一方面則要感謝基金會。

1999 年,新黨立委謝啟大指控連戰「繼承父親巨額財產,卻只繳了六萬多元的遺產稅」。但連戰發言人陳學聖回應,連震東大部分的資產不是已轉移到連戰名下,就是捐給連震東文教基金會,所以需繳交的遺產稅不多。但詭異的是,連震東是 1986 年過世,而該基金會是 1989 年才成立。原來死前可以將財產捐給未來的基金會,讓繼承的子孫蒙受節稅之利,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基金會功能二:買不動產自用

連震東文教基金會除了為連戰成功守住龐大的家族遺產,還用來為自己購置不動產。

1993 年 7 月,連戰擔任行政院長,四個月後連震東基金會便以「購買會所」的名義,用 8920 萬元購入桃園大溪鴻禧山莊的別墅。然而,別墅實際上並非供基金會運作,而是供家人使用。五年後,連戰準備選總統,擔心別墅又成為箭靶,因此帳面上以 8100 萬元賣給自己,剩下的 820 萬元就列入基金會虧損。

不過檯面下,連院長只拿出 2300 萬元給連董事長,餘額不急著還,導致當時監察院的公務人員財產申報資料中,連戰還提列了 5800 萬元債務,而債權人就是連震東文教基金會。看來連董跟連院長關係良好,便宜賣賠錢賣甚至賣了沒付清,都沒關係。

自己直接購屋跟透過基金會購屋,差別在哪裡?差別在於,基金會名下的房產免徵房屋稅。根據《房屋稅條例第一章第 15 條》,「公益社團自有供辦公使用之私有房屋,免徵房屋稅」。地價稅亦然。除此之外,基金會還能以聘用職員的名義,豢養自己人,擴散人脈。最後,再以家人擔任基金會的董事和董事長,便能十足掌握基金會運作。例如現下連家兩個基金會的董事長都是戰嫂連方瑀,而連戰女兒連惠心、表姊林文月等,則都在董事之列。而基金會設立地址台北市安和路一段 27 號 7 樓,也是連家幾間投資公司的設址。而根據段宜康在 2004 年的指控,連戰家族至少涉及六筆逃漏稅,而且罪證確鑿!

總之,連戰在基金會的掩護下,轉移父親財產省下遺產稅,買屋省下房屋和地價稅,不想見光的財產還可掃進基金會的毯子下不必申報,而基金會的運作還可養自己的人馬。最後,他們再以基金會慈善、公益的面目出現在公眾面前,成為絕佳偽裝。

基金會功能三:創造好形象,合法掩護非法

1999 年,連震東文教基金會為九二一震災捐贈募得 920 餘萬元的專款,並成立專案,但最後基金會只在五星級飯店花費兩百多萬元來宣傳活動,結餘的 677 萬則未依照原核定計畫的專款專用,而是直接捐贈到內政部的九二一賑災專戶。換句話說,基金會這個多此一舉,對賑災毫無實質作為,最大的效益大概就是幫連戰塑造了賑災的美好形象。

最後的最後,基金會還可以順便用來掩護非法的金錢交易。這件事涉及到連戰夫婦一搭一唱利用職權集資拉抬股價,之後再反手賣出數十萬股獲利上千萬元,而對外解釋的賣股票理由就用「幫基金會辦活動」輕輕帶過。基金會真的很好用!

而若要說到連家的股票,那才真的精彩。基金會說到底不過就是個掩護金流的工具,而源源不絕的金流哪裡來?且看下集,連家還有一套厲害的吸金大法:股票。

圖片來源:取自 台灣基進 臉書

原文出自台灣基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相關資料: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