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避免實聯制過度蒐個資 專家籲政府別撒手不管

圖片來源:中央社

實聯制下,個人資料可能被過度蒐集。專家提醒,民眾應有警覺,無須提供過多個資,且應詢問使用目的;也有專家建議,政府給了業者蒐集權力,應善盡監督,而非撒手不管。

台灣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平穩,國內防疫措施逐步放寬,但為了防疫目的、備戰未來可能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公務機關或私人營業場所應依循實聯制措施指引,記錄來訪民眾聯絡電話等資訊。

疫情指揮中心資訊組長簡宏偉表示,推動實聯制是為了後續疫情疫調預做準備,可協助疫調,只要蒐集能聯絡到人的資訊,如電話號碼即可,且保存 28 天後就要刪除。

簡宏偉說,實務觀察發現,確實有不少業者要求民眾留下過多資訊,如身分證字號、姓名、地址、聯絡電話、出生年月日,甚至入場後坐在哪個位置都要記錄,「實聯制其實不需要留到這樣。」

實聯制指引載明,機關蒐集民眾個人資料應明確告知蒐集機關的名稱、蒐集的目的且不得用作目的外利用、蒐集資料應符合最少侵害原則,如電話號碼。

不過,指引也提到,機關蒐集個資時應告知,若民眾不願提供個資,可能無法進入場館或參加活動。但此舉可能限縮民眾權益。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全峰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依據指揮中心公布的指引,場館或業者蒐集個資應符合最少侵害原則,只要能聯絡到當事人就好,無須留下身分證字號、地址等無關防疫的資料;且留聯絡資訊是否只有電話,能不能留信箱就好。

吳全峰也說,實聯制等同強迫民眾必須留下個資才能使用相關服務,若民眾不想留資料,卻又必須使用此服務,疑限縮民眾權利。在疫情平穩、解封狀態下,防疫的需求是否大過民眾被侵害的權益,值得思考。

業者若沒有遵循實聯制指引,發生個資外洩、個資目的外使用等狀況,將回歸個人資料保護法處理。

吳全峰說,儘管民眾可舉證被超收資料,卻很難證明資料有沒有被不當利用或有沒有依法銷毀;政府既然給了業者蒐集個資權力,後續不能撒手不管,必須有嚴格的監督稽核機制,而不是把責任都推給民眾和業者。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說,民眾應有自覺,業者執行實聯制的做法是否有過度蒐集資料疑慮,若有疑慮就應詢問;就算為了防疫,相關個資蒐集定時應銷毀並告知,且在疫情平穩時應有退場機制,能回到疫情發生前的狀況。

若身分證字號等個人資料外洩,可能面臨遭人冒用、偽造文件、用於詐騙等,有陷入不法事件的危機。施逸翔也提醒,把個資交給有權力者,也可能讓當權者有機會濫用,且在大數據時代,透過資料串連也可能侵入個人私領域如被掌握喜好、需求等。

簡宏偉說,民眾應提升個資保護意識,在實聯制下,民眾若對個資收集有疑慮,應向業者、場館詢問,蒐集資料的目的,不應超出防疫使用;面對民眾的質疑,業者也應反省是否有過度蒐集。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