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陳冠甫專欄》後真相時代:挑釁還是監督?媒體想呈現哪種假象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中國時報記者日前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提問「政府是否透過持續控制篩檢量的方式不讓確診總數增加,以製造沒有社區傳播的假象?」遭指揮官陳時中打斷澄清「疫調工作都有科學根據,這樣的指控對疫調人員的努力相當不公平」而罕見的大動作,不僅引發外界「逆時中」聯想,也挑起網友對中時記者提問技巧待加強的撻伐。

值得注意的是,本週後續記者會中,一般民眾除了關注疫情發展之外,也注意眾家記者們的提問,並針對提問問題的看法在留言下表達對記者的「特別關心」。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新聞媒體監督政府,提出對疫情的適當問題甚至質疑,都不難理解是本於記者職責。但「媒體即訊息」媒體本身具備塑造、控制人事關聯與人類行動規模與形式的能力。由於以前的綜合性原因,導致部分媒體不受一般民眾信任,在特定時期被放大解釋、造成嚴重誤解,有時候很釐清是究竟該怪誰?難道都該怪罪為「歷史的錯」。

仔細觀察不只網友感受到記者問題中的挑釁,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醫師也痛批中國時報「那個叫無知無恥愚蠢,那個必須要被譴責,我覺得他到底是不是台灣記者。」李秉穎質疑提問者是否為台灣記者,可能因為內容脈絡讓人聯想到近期中國洗白疫情的大外宣。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
圖片來源:中央社

提問技巧不好,或許是受制於媒體報導的形式,類似「壞新聞強過好新聞」壞事比起好事更受歡迎,同時也滿足閱聽眾喜愛踢爆某件壞事的內幕效果,尤其對應電視、報紙的傳播方式,這是本質使然。民眾多少都曾注意到,不同新聞媒體間有著略為不同的報導面向。

同一場記者會內容,不同新聞台切入點差異極大,有些人嘲諷這是另類的平衡報導。

媒體集團有基本立場不意外,而且多少會滲入編輯檯的報導風格,再透過記者的報導傳達。這在政論節目中就更加明顯,有些名嘴的談話內容帶有政治諷刺之外,可能造成對觀眾的錯誤印象。也有不少閱聽眾無法區分新聞節目與政論節目的差別。或許也有些人單純喜歡收到、閱讀呼應他們觀點的報導。例如,有人傾向相信台灣政府和中國政府一樣能「控制」疫情,確診數量能縮放自如。

民主社會的可愛之處,就如美國主持人肖恩漢尼提所說「我們必須要相信美國大眾,相信他們的聰明才智,相信知道政論節目和新聞節目是不同的,你太憤世忌俗。」

可以預見,類似日前記者會上的爭議,未來將頻繁出現,無論是企圖帶出不同於防疫現況的風向,還是單純提問技巧拙劣。阻止誤導與流言的最好方式,已由陳時中為民眾示範如何,指出問題、挑戰混淆事實的資訊,在現今的後真相時代不被輕易動搖。

相關文章: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