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央廣》環運代表走入國會 洪申翰:最需要適應政治工作的來回速度

圖片來源:中央社

曾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的新科立委洪申翰長期投身社運,關注環保與能源相關議題,對於當選立委後的心境轉變,洪申翰說,要促成一件事本來就需要各方的角色和力量分工合作,對他來說倒不是太陌生,不過政治工作的來回速度的確比民間團體快很多,是他未來最需要適應的部分。

第 10 屆立法委員 2 月 1 日將正式宣誓就職,其中不少第一次擔任立委的立法院生力軍。過去長期投身社運界的洪申翰本屆位列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第二名,被視為環保社運代表,從體制外踏入體制內,洪申翰的心境轉變也成為外界關注重點。

談到從社運圈走入立法院,洪申翰說,轉變當然有很多,但他不認為是「體制外」或「體制內」的差別,因為體制外也不是如外界所想的不斷衝撞,而是需要各方角色與力量合力推進、促成一件事。對他來說,要適應的是政治工作的來回速度。洪申翰:「(原音)有時候早上有一個新聞、記者會,下午 1 時就要開記者會反擊,過去在社運團體或民間不會是這麼快,所以我覺得比較多的反而是要去適應速度的這件事情。」

洪申翰也說,他認為體制內也有分別,像是行政部門屬於體制內的一種,而國會又介於社會與行政部門之間,因此對於多重身份角色共同促成一件事,對他來說並不陌生,只是他現在要踩在哪個位置上。

對於未來的工作,洪申翰認為需要掌握政治工作上的眉角,畢竟過去可能都是關注環保、能源等特定主題,但進入國會後,不可能只管特定領域,因為更大程度和方向的改革就涉及不同面向,過去相對不熟悉的領域也會與人討論,因此從去年11月被提名到現在,確實花了一些時間,請教在國會事務上有經驗的人。

洪申翰表示,例如能源議題,除了從環保角度,也可以從經濟角度去談,討論新經濟轉型產業。洪申翰:『(原音)就像以前談再生能源,比較多可能從環保面向去談,現在更多再生能源產業起來後,大家可能甚至會看更遠,這些新能源產業,未來可能跟資料服務的產業、技術,甚至政府開放資料、資料經濟,會有很多結合。』

對於進入立法院之後最想推動的法案,洪申翰指出,去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經有修正,大多著重在需要多少硬體建設,接下來可能就會進入深水區,就是建立再生能源的交易機制。目前再生能源發展其實已經有母法,接下來必須建立子法,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建立不同法規架構,支持當下所需的機制。

另外,洪申翰也關注環保署將送進立法院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他說,氣候議題不僅是環保問題,甚至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主軸,台灣或許因為不是聯合國成員,感受有點延遲,但如果不趕緊加大力度處理相關政策,氣候變遷對台灣可能帶來多重危機。

洪申翰指出,首先必須要認知到這是一件大事,必須做出夠大的改變,才有辦法面對跟解決。洪申翰:「(原音)所以包括大家慢慢,有些人開始知道是不是要做碳定價,必須訂碳稅,或者是碳交易制度,把排放外部成本變成,外部成本內部化,校正過去很多經濟行為,都把外部成本丟出去,看似沒有人負責,可是實際上這些外部成本的影響反而都是那些最弱勢的人。」

至於若面臨黨團立場與自身理念不一致,該如何處理?洪申翰認為,黨團成員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應該是常見現象,因此溝通和折衝就非常關鍵,並不是因為他來自民間,提的想法就絕對正確。他說,2018 年底的公投,很多進步議題遇到挫折,也讓大家學到很多議題必須跟主流社會進行大規模、比氣長的溝通。

洪申翰也認為,國會就是社會上各種不同政治意見的投射,如果國會保守,代表社會較保守,如果社會很進步、開放,也會選出開放的國會,所以若一件事要說服社會,讓它有政治正當性,就要說服國會中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這是第一步,也是必要的過程。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