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網路沒有隱私,只能求「安全」──青少年網路時代的教養守則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B_A

[bs-quote quote=”現代孩子是數位世代的原住民,生長於一個為數位科技所圍繞的世界裡,你能想像孩子每天悠遊網路世界中,映入眼簾看到的是什麼樣的網路訊息?接觸到的,是什麼樣的人?各種網路訊息與新聞的背後,可能有著什麼樣的蓄意操作與危險?”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青少年將網路和手機科技視為連結同儕的生命線。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都是他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部分。
但同樣的,科技也會使他們遭遇以下情形:

  • 不妥的內容
  • 網路霸凌
  • 情色簡訊
  • 線上性誘拐
  • 身分盜竊
  • 線上情色內容

科技本身是無害的,使用科技的人,才是有可能是製造風險和危害的一方。

但年輕脆弱、易受影響且荷爾蒙旺盛的青少年,他們的大腦仍處於可形塑的階段,想要他們和成人一樣思考通常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年紀輕,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或成熟度來理解事情的嚴重性,也因為年輕,孩子往往不會在事前停下來思考,自己行為將造成的後果。

這也是為什麼,爸媽的角色,在網路教養的過程中如此之重要。

那麼,當與孩子談論關於網路與安全的問題時,有哪些首要因素必需考慮?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natureaddict

網路的匿名性

「匿名性」普遍被視為是網路的基本特性之一,也因為網路的「匿名性」,使大多數的青少年覺得自己能虛張聲勢,且肆無忌憚,導致他們做出在現實生活中絕不會做的事。

這些孩子大多認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既不會做出糟糕的決定,也能夠區分對錯,但他們卻不一定都明白網路上的一個錯誤決定,足以產生多麼災難性的後果。在網路的世界裡,並沒有「取消」這個選項。多數的孩子不曉得一但按下了按鍵,輸入或上傳的東西是幾乎無法被抹去的。

關於網路的十件事

根據可信的研究證據指出,與成人相比,青少年 (尤其是男生),一般來說心智發展的程度,較無法在個人安全和防禦上做出明智的決定。他們雖然精通科技,卻無法彌補正在發展中的大腦所欠缺的成熟度和生命經驗。同時,孩子接觸與使用網路的年齡在大幅下降,更小的孩子也正在使用網路及上網設備,但網路安全常識對於很多人而言人很陌生,包括成人,這樣的對話,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早開始。

一、尊重和責任

若多數的科技使用者都能秉持尊重和負責任的態度,我們就不需要處理這麼多的網路問題。

網路使用的基本觀念,應是人人皆須尊重自己和他人,並以負責任的態度使用數位科技。這不是困難的概念,而是常識和普遍的行為準則。若能秉持尊重和負責任的態度使用網路,是不可能會傷害任何人或違反任何法律的。

所以,我們需要孩子停下來問自己:我接下來要做的事,對自己和別人是否尊重?是否為負責任使用數位科技的方式?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Free-Photos

二、網路是公共空間

不論去哪裡、做什麼、或如何建立帳號,事實就是任何在網路上的行為都是公開的。

你打算藉由傳送的訊息或發佈的照片做些什麼,以及實際上會發生的事,這二者通常有非常大的差別。即使你的帳號已設定最高隱私和安全性權限,但每則線上通訊,知道怎麼破除的人,仍然追蹤查詢你的帳號內容,並可再重新發佈或利用,不管你同不同意。

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網路隱私」其實並不真的存在,對我來說更為適合的詞彙,應是「網路安全」。

你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讓你的網路有很高的安全性,卻無法擁有絕對的隱私。要記住,即使陌生人無法看到你的帳號內容,你都需要考慮到你的「朋友」,有可能刻意或不經意地將之分享出去。

而,無人能探知網路未來的面貌,亦無法知曉未來訊息的存放方式和地方。

我們不知道網站是否會改變其使用者條款,又或者我們認為安全存放的訊息,是否會用某種方式被傳播出去。事實是,如果你將某樣「東西」在網路上備了份,那麼,在某個你最不想要或沒想到的時刻,這個「東西」必然又會出現。

再拿最近的 Facebook 和劍橋分析個資外洩事件來看,若想知道我們的資訊在哪裡,或如何被搜集和使用,無疑是件很難的事。

放諸世界,沒有人知道到底自己有多少的個資被記錄下來,又或者被標記的照片最後到了哪裡,甚至也無法知道是誰能在未來取得現在被保護的資訊。最保險的辦法,是在發佈內容前先想一想,這樣才能防止散播也許在二十年或三十年後,會傷害名譽或摧毀機會的內容。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三、任何紀錄皆無法完全被刪除,你發佈的內容永遠都會被留在網路上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個刪除鍵或許能解決許多的問題,而電腦上的資源回收桶,可在永久清空前儲存已刪除的檔案,然而即使刪除了全部備份,電腦專家還是能恢復幾乎所有的檔案。

不管你是否能找到已經被刪除或遺失的檔案,事實是它仍在你的電腦內存某處,手機也是同樣的道理。多數你傳送和接收的檔案均會被記錄和儲存,亦可能應要求交給執法單位(依循清楚定義的法律程序)。即使是手機上刪除的訊息,也可以恢復、解密或者由檢驗技術專家轉譯成可讀的格式。

高階運算的搜尋引擎就像章魚的觸角,伸向四周並搜集所有可以找到的、那些被儲存在某處的東西!

四、網路匿名是不可能的事

不管你怎麼稱呼自己、建立哪些帳號,在網路上你永遠不是真的匿名。

當然,你可以藏匿於假帳號或假名後或使用虛擬分身,但,如果有人真的想要知道某個電話號碼的主人(不論是否屏蔽),又或者誰創建了某個帳號,這都是可以做到的。

全世界的警方在利用科技調查犯罪情事時,均有能力取得搜索令,並強迫網站、電信公司和網路公司交出身分資訊。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www_slon_pics

五、你永遠都會留下數位足跡

在網路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你的數位足跡,建構了你的線上名譽。

所以,你真的需要思考自己瀏覽的網站、發佈的訊息、擁有的帳號,以及線上的交友圈。違法使用數位科技不可能完全不被發現,遲早會被抓到的。

六、舉止造就人品

行為舉止很重要。行為舉止在網路上就和在現實生活中一樣重要,又可稱為「網路禮儀」。

那麼,你可以教孩子什麼樣基本的觀念呢?

  • 要記得文字無法傳達表情或情緒,因此應注意自己的語氣。
  • 表情符號還是有可能造成誤會。
  • 大寫字母跟吼叫的意思是一樣的,請不要使用。
  • 你如果不會在外婆奶奶面前罵髒話,那最好不要在網路上罵髒話。
  • 不要在過度疲勞、情緒化、生氣、沮喪或酒醉的時候傳送訊息或電子郵件。你如果不能在傳送前冷靜地停下來想一想,那就等到隔天早上再說。
  • 想別人怎麼對你,就怎麼對待別人。要記得,訊息一傳送出去,就不在你控制的範圍內了。
  • 經驗法則是如果不會或不想對人或在街上說那樣的話,那就最好不要在網路上說。

七、切勿分享密碼

雖然切勿分享密碼是很基本的觀念,但你還是會驚訝於有多少的孩子會這麼做。

我不是在說身為家長的你不能知道自己孩子的密碼,而是很多孩子會利用密碼當作籌碼,換取成為另一人的摯友。許多孩子在想要變成某人的摯友或想要有個摯友時,會不假思索地這麼做。

他們推斷「朋友」可以信任,不介意給出一個簡單的密碼,但通常背叛他們的是朋友。而我們也知道,網路上某些不懷好意的人如果變成某個孩子的線上摯友,往往得以獲取孩子的帳號密碼,而導致黑函勒索和其他更為邪惡的事件。

所以要教導孩子,密碼是秘密只有爸媽才能知道,如果有人想要知道他們的密碼,或者他(她)將密碼不小心告訴了別人,都應該告訴父母。

明確告訴孩子,你既然不會和好朋友分享牙刷,那就不該分享密碼!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AchinVerma

八、有所謂安全的網站或 App 應用程式

許多網站會宣傳自己的安全性,尤其是針對孩童的網站。這時常讓帶給家長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相信網站或 App 應用程式裡內建了能保護孩子的安全設定。

雖然,某些網站的確比其他網站要來得安全,提供了各種安全性和保護控制,但,它們只能片面協助提供一個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而說到安全性,所有網站均要仰賴兩件事:

  • 使用的安全性設定
  • 使用者的誠實度和意圖

我們都知道,現實中有許多人樂於欺騙弱勢以滿足他們扭曲的慾望,就連一些孩子也知道,可以用快速建立的帳號來網路霸凌別人。讓孩子瀏覽經過你准許的網站,並謹記網站上出可能出沒的各種人──好的、壞的、老的、年輕的。沒有所謂安全的網站,只有安全的使用者。

九、每個人在網路上都可變成任何人

你只需造訪一個網站,再填入真實或假造的資訊,就可以瞞天過海,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某個人。事實是,不管那些免費註冊的網站承諾什麼,要確認帳號持有人的細節是不可能的事,況且很多人會為了各種理由在網路上說謊。

告訴你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撒謊,在網路上也是這樣,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的底細,是否如他(她)所說的、表現的那樣。

網路跟現實的落差在於,假設在某間店裡,有個年紀頗大的男人說自己十四歲,想接近你的孩子,他很明顯地是在說謊,但在網路上,要藏匿在視窗後、假裝自己的身分,則容易得多了。

那些不懷好意的人會竭盡所能和孩子有所接觸:他們會拿錢用變聲軟體或網路攝影機,讓自己聽起來、看起來像是少女或少男,這些人躲在視窗後,假裝自己是那正在說話的人。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B_A

十、 網路的世界有法律

在現實生活中的罪行,在網路的世界裡大半也是違法的。網路和濫用科技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某項違法行為的發生就代表了犯罪的事實,通常警方不需證明犯罪的意圖。

若從國際的觀點來看,就能知道即使各國有些許差異,但在一個國家被控網路犯罪,在另一個國家八成也是犯罪。

所以,確保孩子知道濫用科技或在網路上霸凌(騷擾)別人,會構成刑事犯罪。告訴孩子,交換自拍的裸照或其他情色圖片給未滿十八歲的孩童,會成為兒童性剝削的證據。

而民法的誹謗罪,同樣適用於網路上。

網路上誹謗他人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別小看現在網路警察的專業素養跟能力,也別以為網路匿名的特性,沒有人找得你。

本文摘自《暗網:被窺屏的孩子》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暗網:被窺屏的孩子” book_author=”Susan McLean” book_translator=”張芷淳” book_publisher=”好優文化” book_publish_date=”2019/12/05″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20/01/594.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42157?loc=M_0009_003&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001″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95216.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