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成功大學研究 大腦中看得見幸福

圖片來源:Pixabay

每個人的幸福感不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但國立成功大學竟透過磁振造影儀進行大腦造影,讓幸福在大腦中被看見,研究成果今年 10 月發表於 PLOS ONE 期刊。

幸福向來只能意會,成大心智影像研究中心暨心理系副教授龔俊嘉帶領電機研究所博士生歐陽諺、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生趙韓信,以磁振造影儀進行大腦造影,讓人看見幸福。

研究團隊招募 20 名受試學生到成大心智影像中心做大腦功能造影,一次一張,觀看母親親吻嬰兒、工作、會議、結婚、一家人海邊散步、競賽得冠軍等各式圖片,再請受試者按鍵回答「讓你覺得多幸福?」

研究團隊發現,當受試者感覺幸福時,大腦與自我概念最有關的 2 個腦區會各自發亮,影像以同心圓方式擴散。個人型的幸福感(比賽獨得冠軍),核心區比較亮。他人相關的幸福感(母親吻子女、三代同堂、一家人和樂融融),同心圓的亮區離核心較遠,範圍較大。

研究團隊推論,幸福感可從「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來切入,多數受試者的亮區,都離核心區較遠,顯示出與人互動產生的幸福感,高於個人功成名就的幸福感。

龔俊嘉指出,造影的影像對「幸福感」提出生理性的支持,與他人有關的幸福感大於個人型的幸福感,說明了人們會對「自己在乎的人」做一些讓他們快樂開心的事,所謂在乎的人,不一定是關係緊密的親友,也可能是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這也說明了「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

歐陽諺說,很多人都有過向流動小販買口香糖、玉蘭花後,產生助人為樂的經驗,對照大腦造影幸福感的研究,是相呼應的。至於個人型的幸福感,大腦反應不如與他人有關的幸福來得強烈,可能和經驗多寡有關。

龔俊嘉說,不同年紀的人都在追求幸福感,但定義可能也都不同,研究團隊未來將嘗試研究不同族群、不同年紀與人生階段的幸福,探討不同年紀的幸福定義,大腦的反應方式是否也會有所不同。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