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幾個開頭企圖說明陳澄波對臺灣的重要性,可總覺不夠深刻到位,他的存在、過往與畫作在臺灣史上被刻意抺去,甚至在 1947 年後成了不能被提起的禁忌話語,這一段無解的空白影響著後來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
我們從何而來?又該往哪去?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為我們重塑過往臺灣的地方之美,這本畫冊編輯架構與設計乃是參考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針對館藏作品特寫局部附加註解的作法,在陳澄波的畫作上圈出細節,輔以實地田野調查和相關史料佐證,協助觀者進入畫面之中,除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更加深閱讀時的豐厚度。這個構思也對應到陳澄波對自身畫作的看法,他認為藝術應該要走近人群,他就是畫給一般普羅大眾看的。
畫冊整體從裝幀設計、印刷到選紙設定花了很多時間調校,前製時期數位檔案經專業色彩管理技術層層把關,印刷採水晶網點製版與德國油墨來因應畫中顯現的細緻筆觸及透過重疊交錯的色彩製造光陰移動立體感。
內頁紙張選用新浪潮 V 系列(VV),講究的白度帶有輕量塗佈,滿足畫冊所需的高度印刷要求,而紙面自然纖維輕盈交織的感覺,留住手指的溫度,引導我們找到對紙本天生的歸屬感。書衣上的書名做燙印處理,使用蒝織色紙中的綠色呼應陳澄波畫作中常出現的綠色油彩,書腰則為蒝織超白輕量塗佈及「土壁」自然壓紋,完整呈現畫布與油彩交融的模樣,並打上陳澄波的日文縮寫簽名「CTH」鋼印。
不過《回歸線上的候鳥》最讓人稱奇的地方是摺頁細節設計的處理方式,這方式讓紙張裝訂成冊得以簡潔平整,維持賞畫應有的開本尺寸大小,又能兼顧畫冊重量與高雅質感,如果紙張特性撐不起設計,變形率太大便會演變成裝訂災難,這同時也是在考驗(為難)印製人員的功力啊!經這本畫冊的製作,一起練功成長,為日後的紙本作業定下新標竿。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
- 出 版|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Chen Cheng-po Cultural Foundation
- 設 計|卵形 oval-graphic 葉忠宜
- 印 務|漾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紙 張|書衣—蒝織紙 綠 198g;書腰—蒝織紙 超白 198g;內頁—新浪潮 VV 122g
- 印 刷|水晶網點製版
- 裝 訂|軟皮精裝
- 加 工|燙印、軋型、摺紙、打凸
- 攝 影|Arko Studio 光和影像
陳澄波一生追尋的自我身份認同,幾個十年過去了,這依然是現今臺灣人最大的課題,或許藉由他的生命經驗理解臺灣本土歷史進程,未來我們更能鼓足勇氣訴說自己的從前與以後。週編少年推薦一遊畫中的淡水、嘉義與台南(陳澄波戶外美術館 & 台南市美術館都能看到陳澄波的畫作),腳踏實地走過能讓畫中的本地印象更為鮮活明亮,用行動珍惜這片難得的島嶼風光。
原文出自恆成紙業 / Auspic Paper 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