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連蔣中正都親筆認證──「台灣地位未定」爭議的歷史脈絡

舊金山和約在設計上就是要讓台澎的法理主權處於歸屬未定的狀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bs-quote quote=”1949 年 3 月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表示:「在對日和約簽定之前,台灣仍屬於盟軍總部」;同年 4 月 15 日,美國國務院新聞事務特別助理麥克德莫特公開表示台灣,「其最後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然而中華民國政府還來不及和日本完成正式簽訂和約手續,就被中共推翻政權。”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三個「軸心國」(德、義、日)掀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 1942 年 8 月非洲阿拉曼之役,英國蒙哥馬利大創德軍,1943 年 5 月德軍被英美聯軍逐出非洲;1943 年 2 月的史達林格勒之役,德軍向俄軍投降;1943 年 7 月,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倒台;1944 年 6月 6 日盟軍的諾曼第大登陸之後,英美聯軍與俄軍東西夾擊,迫使德國於1945 年 5 月 9 日投降。在遠東方面,1942 年 8 月中途島之役,美軍大敗日本海軍之後,採「跳島戰略」,硫磺島與琉球之役後,日本更加節節敗退。

《硫磺島升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喬.羅森塔爾

1943 年底,當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敗象已很明顯時,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以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埃及的開羅擧行三巨頭會議,討論反攻緬甸及戰後處置日本等問題,會議的新聞公報即所謂「開羅宣言」。其中關於台灣部份,蔣介石要求戰後日本應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

開羅會議。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1945 年 4 月 25 日起,盟國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6 月 25 日終於通過以中、美、英、蘇之提案為基礎起草的聯合國憲章,聯合國逐漸成型。3 週之後的 7 月 17 日起,美英蘇三國領袖為重建戰後和平,在德國波茨坦擧行為期二週的會議,會中決定設立五強(中美英法蘇)的外長會議,並對投降後的德國處理問題,以及對奧問題、波蘭問題發表宣言。7 月 26 日,中美英三國,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義於波茨坦發表聲明,(即所謂「波茨坦宣言」,實則並非「宣言」Declaration,只是「公吿」Proclamation),對日本提出最後通牒,促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將如德國一樣,其本土遭到完全的毀滅。在「波茨坦宣言」中,與台灣間接有關的部份為第八項:「開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1945 年 8 月 6 日和 9 日,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分別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引爆,日本終於在 6 天之後宣布投降。日本原先希望有條件投降,但是在挨過兩顆原子彈之後,終於在 8 月15 日,由昭和天皇透過無線電向其全國軍民親自廣播(即「玉音放送」)投降詔書,表示接受聯合國「波茨坦宣言」。

日本昭和天皇《終戰詔書》手稿。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本表明接受「波茨坦宣言」而投降,是指接受其無條件投降的要求,而不是就此確定戰後的領土轉承歸屬問題。

因為,不論波茨坦宣言,或是開羅宣言,都只是戰爭中的意願表述或對話,僅屬盟國方面的要求或立場聲明,而不是國際條約,不具國際法效力,自不發生領土的轉承歸屬的效力。

領土的轉承歸屬,須待當事雙方所簽訂的國際條約(如後來的對日和約)才能算數。

再說,即使 1943 年底的開羅會議中蔣介石提出「台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的要求,但美、英兩國態度曾有疑義,而且開羅會議最後只發表會議的新聞公報(Press communique),並無所謂眞正的「宣言」(Declaration),更無正式簽字,不具國際條約效力。儘管如此,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總必須進行接管工作。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在停泊於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代表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台灣澎湖的接管,當然就在聯合國盟軍的安排下進行。蓋因日本終戰的投降,不是單獨向中華民國投降,而是向聯合國盟軍投降,聯合國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於日本正式表明投降後,發布聯合國第一號命令:「在中國(東三省除外)、台灣與越南北緯16 度以北地區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應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將軍投降。」所謂中國戰區,並不等於中華民國領土,而是聯合國盟軍的中國戰區,這是就軍事意義來說的。台灣就在這種情況下,由蔣介石派員接管(蔣介石指派何應欽將軍,何應欽再指派陳儀來台接受投降)。

1945 年 9 月 1 日,中國國民政府遂於重慶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為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總司令。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警備司令部於 9 月 28 日派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和台灣警備司令部副參謀長范誦堯二人籌組「前進指揮所」,並兼該所正、副主任。前進指揮所組成後,於 10 月 5 日由葛敬恩率幕僚 80 餘人,由重慶抵達台北。

10 月 25 日陳儀銜命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受降會場正面懸掛的是聯合國大旗,以及中、美、英、蘇四國的國旗,以及他們的元首的巨幅照片。禮堂大門前也寫有「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等字樣,而非「中華民國台灣省受降典禮」。這些佈置都明白說明日本是向聯合國盟軍投降,陳儀其實是代表盟軍受降。

1949 年 1月 12日,蔣介石於南京發給陳誠的手令,提及「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之性質」(意即暫時性代表同盟國接管台灣,只有治權而沒有主權)。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蔣中正

雖然當時號稱「台灣光復」,但就其實質,是一次過渡時期的軍事暫時接管。 雖然當時對台灣的接管,在本質上是聯合國盟軍最高當局委派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蔣介石派人接管台灣,但就國際默契上,大抵認為等正式訂定對日和約之後,台灣當然是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誰也沒有料到,後來中華民國政府還來不及和日本完成正式簽訂和約手續,就被中共推翻,逃離原來中華民國領土,退到地位有待國際條約來確定的台灣,而埋下後來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爭議。

本文摘自《典藏台灣史(七)戰後台灣史》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典藏台灣史(七)戰後台灣史” book_author=”李筱峰, 薛化元” book_publisher=”玉山社” book_publish_date=”2019/07/07″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8/45278.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27182?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8″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80748.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