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為什麼美國有長達60餘年的排華法案?公視紀錄片完整揭露

橫跨美國東西部鐵路一景。 圖片來源:公視主題之夜提供

(芋傳媒記者林雙牧報導)《公視主題之夜》將於今日(8/2)晚間十時於公視主頻道播出紀錄片《排華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將由主持人蔡詩萍與來賓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陳靜瑜對談曾經於美國存在 60 餘年的排華法案。

1842 年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與列強簽訂南京條約,並開放通商口岸。在珠江三角洲附近,西方人的商品貿易逐漸改變當地經濟體系,再加上當時淘金熱為全球盛事,中國人聽到消息後即前往美國尋找機會。

抵達美國時,金礦場已經很擁擠,各種族的工人為了採礦權而起衝突,許多自訂法律的淘金營區,決議不准華人在他們的地盤採礦,或是禁止華人率先取得採礦權。隨著河床表面的金礦愈來愈少,企業規模的水壓採礦,日漸取代淘金個體戶,導致許多原先獨立採礦的白人都破產了,陷入失業窘境。

然而,他們的憤怒,不針對金礦開採公司、以及剝削他們的水公司,反而發洩在移民身上,這就是白人勞動階級排華的開始。

1862 年美國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簽署通過「太平洋鐵路法案」,興建巨大鐵路工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區。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發現華人勤快、可靠、吃苦耐勞,於是大規模召募華人。從 1860 到 1870 年間,將近三萬名華人移民來到美國,其中約一萬五千人任職於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占該公司勞工的五分之四。

修築工程的苦力。
圖片來源:公視主題之夜提供

白人勞工在恐懼工作機會被奪走之餘,辱罵華人為奴隸機器人,他們擔心中國「苦力」(Coolie)會散布到全國、搶走工作機會,反華情緒也隨著升溫,演變為各地的暴力事件。

1882 年 5 月 6 日,在美國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前夕,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簽署通過「排華法案」,史無前例地排擠特定種族和國籍,禁止華人勞工來到美國,至於已經身在美國的華僑,也永遠不能成為美國公民。

排擠美國華人的標語。
圖片來源:公視主題之夜提供

這是一長串排華條例的開始,持續存在了 60 餘年。沒有投票權的在美華人,只能以美國憲法修正案第十四條,作為權利保障的最後一道微弱防線。該法案載明「公民權條款」,說明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的人都是美國公民,依法不能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也應給予平等的法律保護。

當時的排華法案必須每十年續一次,1892 年國會通過「吉爾里法案」時增加了一項條款,規定華人須隨身攜帶有照片的身分證件,若沒帶,就會被遣返,華人界的領導階層呼籲華人採取公民不服從行動,超過十萬名華人集體拒絕,至今仍是最大規模公民不服從行動。

從排華的 1882 年到 1905 年之間,華人向聯邦法院提起萬餘件訴訟案。當年在美國約有 11 萬名華人,百分之八到九的華人控告聯邦政府,儘管法律訴訟的嘗試不曾中斷,但始終未能有所進展。

報紙上的排華法案字樣。
圖片來源:公視主題之夜提供

直到二戰前,情勢開始改變。日本入侵中國,加上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加入戰局,美國正式成為中國對抗日本的盟友。1943 年 12 月 17 日,排華法案正式廢除,每年於配額限制內開放一定數量華人前往美國,並有權歸化成為美國公民。

但直到 1965 年的「哈特塞勒法案」通過,才真正消除了依據國籍種族的配額,擁有醫療、科學等特定職業技能的人士,以及高學歷亞洲移民暴增,徹底改變亞裔美國人社群的面貌。

當太平洋鐵路交會、工程人員合照時,苦力無法入鏡。
圖片來源:公視主題之夜提供

排華法案可視為美國排擠特定種族的試驗,也是歷史過程中的巨大錯誤。美國華人努力爭取權益,即使在艱難以及充滿苦難的情境下,這些人並沒有放棄信念。抗爭了數十年,他們展現驚人的韌性,也形塑出今日截然不同的人口樣貌。

《排華法案》於週五(8/2)晚間十時公視主頻播出後,《公視 +》串流影音平台也將於週六凌晨 0 點上架。當週週六(8/3)上午七點半於公視主頻重播,週日(8/4)下午一點於公視三台重播;《公視+》影音串流平台自 8 月 3 日週六凌晨 0 點起至 8 月 9 日週五 23:59 止免費收看。

修築鐵路的工人。
圖片來源:公視主題之夜提供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