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美中新冷戰台灣找機會:中國野心擴張vs.美國努力圍堵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AbsolutVision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報導)台灣與全球各國正面臨到一個關鍵性的時刻:美中新型態對立。今年(2019)適逢殷海光先生百歲紀念,殷海光基金會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吳介民副研究員,討論美中對抗下台灣的機會與威脅。

美中貿易戰的背景

中國推動產業升級,想從「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

過去的 3、40 年間,尋租活動和經濟成長是並行的,但現在沒辦法,是因為中國現在在面臨一個快速的產業升級的過程。過去的勞力密集累積方式已經行不通了,所以尋租模式遇到很大的困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已是確定事實,大約從 10 年前開始,中國從推動經濟、產業升級的過程,喊出「中國要成為世界市場」此一口號。

「世界工廠」是中國幫世界生產東西給全世界的人使用,「世界市場」則是讓中國有購買力,讓大家在中國提供服務、交易、消費。所以 2015 年提出的「中國製造 2025」,有一個口號是「以市場換技術」,就是外資若想要進到中國來,就必須要提供技術轉移。美國認為這是強制轉移,這也是中美貿易磨擦原因之一。

中國想要從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要和美國等核心國家競爭,它不耐等候,想要快速在短時間內從半邊陲國家晉身核心國家。這個野心讓西方以美國為首的核心國家非常的焦慮和憂慮。

中國想要從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Carlos Adampol Galindo

中國不停累積外匯

中國崛起的過程累積了非常多的外匯,台商也幫忙創匯,富士康老闆郭台銘之所以講話很大聲,說「我是給中國飯吃的」,就是因為他幫中國賺了大量的外匯。

由下圖可見,從 1981 到了 1994 年,中國從實施外匯體制改革之前,有一半時間,中國貿易是入超的,即外匯短缺,從 1994 年開始後,就慢慢穩定的外匯出超。之後就沒有再產生貿易逆差過。2004 年之後的這一段,就是穩定的貿易順差。2001 年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之後,中國累積外匯的速度便迅速加快。

而在中國入世之前這一段時間,港商和台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幫中國奠立了一個初步的外銷工業基礎。

中國貿易總體趨勢。
圖片來源:吳介民提供/芋傳媒大甲人攝

美國認為美中貿易逆差太大

中美貿易摩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認為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逆差數字太大,2018 年貿易逆差就到 4000 多億。下圖是從兩國的經濟互動觀點分析出的貿易數據。但中國常常說,它很冤枉,它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其實很多是幫其他國家揹的;因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品一大部分的中間財是從日本、韓國、台灣、歐洲和其他國家進口的,扣掉這些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出超額度就沒那麼大。

吳介民教授講解中國貿易的出入超。
圖片來源:吳介民提供/芋傳媒大甲人攝

以上也說明了:貿易結構和親中化/脫中化經濟運動有關。我們從三角貿易觀點來看,從台灣接單,會有一些中間財,出口到中國生產,組裝之後再出口到美國或其他西方市場。

假如現在開始世界經濟脫中化,中國自成為一個經濟次體系,這樣的貿易結構就會產生變化。

二、美中貿易戰

美中貿易戰,中國在想什麼/幹什麼?

承上所述,中國在崛起之後想要快速從世界工廠變世界市場;想從半邊陲躍入資本主義俱樂部;著手建構現代化的海軍和空軍,期望突破美國在東亞的霸權地位;並在全世界投射銳實力,倡議一帶一路,孔子學院、孔子講堂在全世界建了幾百個,被稱為大灑幣(諧音:大傻 B)。

位於法國雷恩的布列塔尼孔子學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Florian B35

中國在地緣經濟上的擴張行為:

  1. 對外購買原物料,併購高科技公司,購買、抄襲與偷竊技術。它如果沒有累積這麼多財政能力與外匯的儲備,就不可能對外有這些經濟行為。
  2. 設立 AIIB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目前會員已有 93 個國家(地區)。
  3. 發展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
  4. 實施「中國製造 2025」產業升級大戰略:201 5年 10 月,中國的「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資詢委員會」公布了「《中國製造 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包含半導體、AI 製造與機器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醫等十項產業。
李克強在 2015 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產業發展計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Elekes Andor

美國擔心什麼?

美國擔心中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從半邊陲躍升核心國家。而美國和中國之間從貿易磨擦,科技競爭,國家安全,軍事優勢,到大選地位的維持,每個面向都產生衝突。在美中爭霸部分,美國回應中國對美國在全球區域與霸權地位的挑戰。

美國重新檢討對中政策

並非從川普才開始,美國對中國的戰略信任在歐巴馬總統(2009~2016)後期已嚴重遞減,那時即已開始在檢討對中政策。

2017 年底,美國總統川普發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書,表示「交往政策會讓美國對手變成良善與值得信任的夥伴」此一假設已被證明是錯誤。

2018 年 4 月,曾任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的坎背爾在一篇文章中,回顧過去半世紀美國對中國交往政策的脈絡,其中一段這麼說:「與中國進行更廣泛的商業互動,被假設可以使中國經濟漸進而穩定走向自由化。……(這個信念)促使美國在 1990 年代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支持中國在 2001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 2006 年建立高層次經濟對話,以及在歐巴馬總統時代與中國談判雙邊投資條約。」

美中貿易戰談判。
圖片來源:USTR twitter

美國怎麼看中國行為?

中國加入 WTO,利用西方新自由主義的遊戲規則,掌握龐大的經濟利益,反而鞏固了新型態「黨國資本主義」(party-state capitalism)。然而中國的資本主義是重商主義,不是新自由主義。

中國成為監控國家(surveillance state),數位集權國家( digital totalitarian state),中國社會控制背後的總戰略是「社會控制的商業化」(「以商業模式做統戰」的相同策略)。和平演變遙不可及。

  1. 案例 1.新疆對維族的數位監控,國營企業承包數量龐大的工程。
  2. 案例 2.全中國公共空間裝置攝像頭(監視器)目前已高達 3-4 億支,預估到 2022 年裝置達 27 億支。最近在台中地下道發現的中國製監視器,其品牌即海威康視(HIKVISION)。
海康威視監視器。
圖片來源:截自 TVBS NEWS YouTube

在 2000 年左右,當中國開始發展 Internet,誓言要建起網路防火長城時,西方國家都嗤之以鼻,認為不可能,但中國做起來了,而且相當有效與有效率。西方世界質疑:技術上可能嗎?最後真的做起來了。

如果真的做了這麼多支監視器(3 年後裝到 27 億支),又可以養多少廠商?今天中共統治中國與對全球滲透的秘訣,就是「以商業模式做社會控制」,以商業模式做統戰,即表面上是無害的商業交易行為,背後其實是攜帶著政治動機。

中國在國際上進行「原物料採購」、「技術採購」,推動經濟現代化,試圖達成產業升級躍升,提出「中國製造2025」等大戰略。

中國剩餘資本尋找出路,「一帶一路」戰略,積極運用地緣經濟戰略與政經權謀,自訂規則與標準,建構勢力範圍。

2016年8月,在德國奧伯豪森境內運行的一班載有從中國到歐洲貨櫃的貨物列車。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Spielvogel

美國打貿易戰在打什麼?

  1. 貿易戰,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操縱匯率問題。
  2. 智慧財產權、市場開放度、外國投資限制(外資必須與中方合資,外資不能超過 49%,即中方要掌握公司的主導權。)這樣才能夠「以市場換技術」,是中國要求外商合資的主要策略。例如,中國規定半導體產業的自製率,對外商的要求有政策文件規定。因此中方便要求外商進中國設廠,以合資或合作形式做技術轉移。
  3. 貿易戰=科技戰、規格戰、標準戰,例如 5G、AI 等領域。

美國正在發動圍堵中國

軍事外交戰略上面,推動印太戰略 (The Indo-Pacific Strategy)。加碼對台灣的外交與國防安全支持:2019 年 5 月,台灣對美機構改名: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經濟上,對中國進行貿易戰、科技戰:

  1. 抵制「中國製造 2025」。
  2. 抵制中興事件。
  3. 貿易戰火熱化: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從 10 %增加到 25 %。
  4. 開始針對華為:要求加拿大政府逮捕華為財務長孟晚舟,並請求引渡至美國。加拿大最近已開始進行引渡審判。

    2019 年 5 月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正式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圖片來源:中央社

今年五月川普出重手,把華為列為黑名單

對華為實施科技禁運,將華為與 70 家相關企業列入「黑名單」,不准美國企業(以及美國科技內容超過 25 %的外國企業)出口高科技產品給華為,切斷華為全球供應鍊。美國企業相繼跟隨:Google 停止對華為的 Android 授權。西方企業亦跟進,例如總部在英國倫敦的 ARM(最大股東是孫正義的軟體銀行),其控制 IC 的底層設計,也停止對華為授權。

美國此舉乃是在測試華為真正的科技實力,以及中國試圖繞過西方核心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鍊,另闢蹊徑,是否具有真正的實力?

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曾多次上媒體解釋華為立場:和中國軍方絕對沒有關係,絕對沒有後門,也不會接受中國政府的指揮,提供情報給中國政府。他提出:華為自己有在做備胎芯片的設計和OS作業平台。故美國此舉就是在逼華為拿出真正的貨色出來,能否在未來一年拿出真正的科技實力來應付斷鍊鏈的危機。

華為全球財務長孟晚舟。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最近一個月(2019年6-7月)的發展

  1. 6 月底,大阪 G20,川習會後,川普宣布暫緩對中國增加關稅(3500 億進口貨品部分),雙方重回談判桌。
  2. 川普宣布,允許美國公司提供部份產品與設備給華為,但並沒有將華為移出「實體清單」(黑名單)。
  3. Facebook 董事 Peter Thiel,7/14 中在一個公開演講中指控 Google 被中國滲透,洩露美國軍方的 AI 科技合作契約,並要求 FBI 與 CIA 調查。

可見除了一般民粹政治的論點之外,美國還是有一股資本與經濟力量支持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嚴格的制裁與抵制措施。

  • 帝國的戰略思考:1970年代

美中貿易必須置於地緣政治經濟結構中分析。帝國的戰略調整,慣常與經濟貿易同步考慮。甚至是貿易先行(在旅遊貿易上先開放)。觀察過去美國的全球戰略史,華府在這種大事上大致是充分準備,計算得相當精明。例如,1970 年代初的美中關係解凍,當時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等策士就已經將對中貿易初步解禁列入與中國的交易標的。

政策轉向的過程並非任意為之,並不是因為川普一個人的好惡或價值觀,而是有整體規劃,川普只是表面的政治現象,背後還是有帝國之間鬥爭的問題,而美國仍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帝國。

國安內部是經過長期的規劃和討論,各個部門的協調,整個戰略的擬定是一個大調整,之前的調整是二戰之後的冷戰序幕拉開時,到 1971 年前後再做一個重大調整:學術術語叫 Development by invitation,開始給中國發展機會,美國邀請中國加入美國市場來作為發展的模式。

戰略思考。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2742255

相關文章: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