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妖怪是人對未知的恐懼」空總結合台文館打造沁涼當代怪奇特展

《怒觸天神》。作者:陳冠良。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繼 2018 年的「魔幻鯤島,妖鬼奇譚」展後,在 2019 年炎熱的七月,國立臺灣文學館首度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攜手合作,共同組織「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為這個夏天帶來一絲冷冽妖氣。

「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帶著各路臺灣妖怪移師台北,本展由文化部所指導,國立臺灣文學館(下簡稱為臺文館)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所(下簡稱為空總)主辦,在當代藝術與當代文學的奇幻光譜中,打造屬於臺灣的百年孤寂魔幻場域,建立起國內第一個妖怪學院平台。

《妖怪醫院》。作者:羊王創映。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這是一個進一步結合文學、藝術、動漫插畫、VR/AR、裝置、表演、遊戲、遊行,跨越三千年的當代展演。自即日起至 9 月 15 日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 177 號)展出,以四個文學家的鬼怪文本為基礎,揪集三十四組藝術品同場展示妖氣創作。

VR 體驗。作者:NAXS Corp.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文化部次長彭俊亨表示,「這幾年較常見到關於臺灣鬼怪的議題,相關素材運用在遊戲、學術文獻,或文學創作,其實這些都是從我們常民生活當中,得到很多創意的發想。」以文學出發、結合視覺藝術、裝置,做很多跨界的實驗創作,協力共創後,便可以和社會大眾做對話;在政策目標上,也希望可以讓空總(C-LAB)成為孕育下一個世代的文化基地。

人面魚。作者:許自貴。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主題來發展?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說:「臺文館繼去年『魔幻鯤島』展後,因為文學的展覽是以文獻及文本為主,辦完展覽後,內部同仁感到欲求不滿,好像只有把文字加上了插畫。」直到有一天空總的同仁來拜訪,表示他們是做當代藝術,雙方便一拍即合促成了這個計畫。「在思考主題時,策展團隊與我們有一個共識,就是以文獻為主的展覽都是鄉野奇談,而當代如果不是活在鄉野,那奇談就會消失。」

(左起)策展人王嘉玲、臺文館館長蘇碩斌、文化部政務次長彭俊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策展人龔卓軍、策展人羅傳樵。
圖片來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譬如有的人進旅館房間時會敲門,是要敲給誰聽?「裡面一定還有些什麼。」蘇碩斌說,「我想這些鄉野奇談的妖怪其實還存在當代裡,當代其實就是都市的場域,而妖怪是不是已經完全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妖氣都市其實就是我們當代的都市。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有「妖怪學院」院長之稱,其中成員羅傳樵表示,近幾年來臺灣妖怪風潮盛行,可看到許多關於妖怪主題的創作與資料的蒐集;但這些都還不到妖怪學的程度,因為並沒有去「思考」妖怪學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當代需要妖怪學?」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妖怪學是來自日本,日本 100 年前就已經在研究妖怪學,在還沒有到非常現代的階段,他們就有在做民俗學的考究,到現在都還在持續進行下去。」羅傳樵說,因為妖怪是一個很「前現代」的存在。它是在現代性中甚至可以說被感到不舒服的存在;像這樣的存在,我們要怎麼將妖怪過渡到現代世界裡面?「我們請了文學家、民俗學者、透過空總找了各式各樣的表演者和作者,幫妖怪在當代找到容身之處,去統合已經割裂了的前現代與現代,讓過去的精神成為未來的力量。」

《林投姐》。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策展人之一王嘉玲說,為什麼我們需要妖怪?「其實妖怪代表的就是人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的處理方式。」臺灣在明清時期就已被稱為鬼島,充滿了巨蛇及瘴癘之氣,臺灣多元的環境造就了現在多元的妖怪文化,「臺文館是第一次用民俗及文化的角度去介紹鬼怪文學,鬼怪文學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在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另一個是漢人的民間文學,這些文學都是臺文館裡非常豐厚的資產。」文學不只是小眾藝術,更是八大藝術的本,而藝術家在做的是怎麼去關懷我們的社會,推廣至身邊的人事物,「這些鬼怪並不可怕,牠們是我們的好兄弟。」

《盧亭 2014 復刻版 雕版》。作者:侯俊明。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羅傳樵再次以策展人的身份打個比喻,各位只要聽到美杜莎,就會想到希臘神話裡面的人物,以及其背後的整個文化脈絡。「因此透過臺灣的鬼神文化,我們便能夠定義我們到底是誰、到底是什麼。」鬼神既然是文化,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創作者。這個展覽是從文學出發,希望儘可能呈現臺灣鬼怪文化的多元性,其多元性就透過不同族群的作者,有日本人,有原住民、漢人;同時也把時代拉長,從日本時代,到現在最新最前端的當代。「當然,台灣文學不只是這四位作者,也希望大家在參觀的時候,能好好感受一下我們是如何選擇,以及如何把文學這個要素,轉化成可以被視覺化以及可以被感受到的東西。」

策展人之一龔卓軍介紹,本次展覽規劃陣容強大,譬如主視覺圖像《觸怒天神》的畫師是明華園 25 年的畫師陳冠良;年輕的動畫團隊羊王創映到台灣 13 個地點實地踏查,做成 AR 書《印象中的角落》與 VR;肯特動畫導演深入巴代小說場景拍攝並和國家高速網路中心合作影像《巫行》;以八聲道系統呈現作品《巫旅》的李凌子;iFlyover 提供臺灣上空全區飛行的立體經驗,把台灣妖怪的地誌確定下來;許自貴老師創作的人面魚;短時間內完成展場數位模型的資策會;創作環景互動裝置的原金國際;藝術家涂維政的假新聞真妖怪現場《義村遺址》;以電腦繪圖完成作品《蝕日出陣》的藝術家張季雅等等。

環景互動裝置《妖市蜃樓》。作者:原金國際。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龔卓軍說:「夏目漱石說過:我輩是貓。我可以說,其實我們都是妖怪,我們都有那種,摸不著頭緒、沒有人生方向、被鎖定在一個比較陰暗的情緒的時候,那個時刻我們就是妖。」「妖就是一種沒有方向的力量及能量的集結。」妖怪文學是從民間最深的心靈出現的精神狀態,文學特別是妖怪的製作所。

《蝕日出陣》。作者:張季雅。
芋傳媒編輯大甲人攝

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展期|2019.07.05-09.15
地點|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A棟宿舍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相關資訊: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