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珊瑚礁集體產卵季節,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基翬海岸進行夜間潛水觀察,記錄到多種珊瑚礁大量釋放精卵束景象,是台灣東海岸珊瑚礁區的首次紀錄。
每年農曆 3 月 23 日媽祖聖誕前後,都是台灣周邊海域珊瑚「集體產卵」的季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海委會海洋保育署的經費補助下,於國曆 4 月 25 日進駐台東縣成功鎮,進行基翬海岸珊瑚礁群聚長期生態研究,首次記錄到東海岸珊瑚礁集體產卵的壯觀景象。
這項計畫主持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與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 25 日到達成功鎮後,當晚便開始進行夜間水下潛水觀察,觀測到桌型軸孔珊瑚、變異軸孔珊瑚、變形表孔珊瑚、叢狀棘杯珊瑚、粗糙片棘珊瑚、實心角菊珊瑚等 6 種珊瑚分別在晚間 8 時 30 分至 9 時間進行釋放精卵束的生殖行為。
隔天 26 日兩人再次下水又發現更多且大量的珊瑚種類,包括叢狀棘杯珊瑚、紋柱珊瑚、皺摺繩紋珊瑚、大錐珊瑚、片腦紋珊瑚、中國腦紋珊瑚、密集迷紋珊瑚及柔軟管孔珊瑚等 8 種大量釋放精卵束的壯觀景象。
其中柔軟管孔珊瑚為雌雄異體的珊瑚物種,雄性柔軟管孔珊瑚大量釋精造成ㄧ層薄霧覆蓋在珊瑚群體上,不同於其他雌雄同體珊瑚釋出同時含有精子和卵的「精卵束」。
由於過去台灣對於珊瑚產卵的紀錄多集中在台灣南部墾丁海域及台灣海峽的澎湖群島,對於太平岸的花東海岸珊瑚礁ㄧ直沒有相關的紀錄與觀察。陳昭倫受訪時表示,這次在基翬的觀察是台灣東海岸珊瑚礁區首次記錄到珊瑚產卵的科學資料,相當珍貴。
郭兆揚指出,這次在基翬海岸觀察到許多種類珊瑚都還持續進行珊瑚產卵的行為,證明台東海岸的珊瑚仍舊健康可以投入生殖,也期待這些卵能夠成功受精發育成小珊瑚再回添到東海岸各地的珊瑚礁區。
陳昭倫也指出,基翬和東海岸珊瑚礁正面臨許多大型開發案與沿岸的棲地破壞,就算成體珊瑚努力的生殖,但是生出來的小珊瑚卻可能面對棲地消失、無家可歸的窘境,這也是公部門必須要面對現在東海岸開發嚴峻的問題。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