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異國拚棒球沒退路 平成泡沫郭泰源有感

圖片來源:中央社

日本平成時代從 1989 年開始,受封「東方特快車」稱號的旅日投手郭泰源,自 1985 至 1997 年間效力日職西武獅隊,正好橫跨昭和末期與平成初期, 14 年的球員生涯加上再度以教練身分踏上東瀛,無論在球場上或日常生活,對於兩個年代都有獨到觀察。

1984 年洛杉磯奧運表演賽對美國一役,郭泰源飆出 158 公里驚人球速,幫助中華隊奪下銅牌,引起美國及日本職棒的關注,最後選擇加盟日職西武獅隊。郭泰源說:「畢竟是東方人,那時考慮在日本會比較習慣,台灣比較接近日本文化。」

郭泰源指出,雖然剛去日本生活、語言方面還是會有點障礙,但因為從小在台灣就接受日式棒球教育,棒球術語也通曉,當時西武球隊又對他極為禮遇,所以不會有太多隔閡與困難。郭泰源笑說:「其實我看起來不像外國人。」

當年的日式棒球訓練,學長學弟制是出了名的嚴格。他說:「還是會有前輩後輩之分,對他們來說服從、遵從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以前的訓練就是土法煉鋼,但這些訓練對自己棒球生涯還是很重要,必須經過這種階段。幾乎天天都很辛苦,但每天都會覺得很滿足。」

郭泰源旅日生涯印象最深刻的比賽,非 1985 年 6 月投出的無安打比賽莫屬。他回憶,「過程中我是不曉得,但是在休息室的人都比我緊張,到最後結束,他們才跟我講這件事情,或許這樣反而能投出好比賽,因為也不會想這麼多,一局一局投才會有這種結果吧。」

旅日期間經歷昭和與平成兩個時代,被問到是否有任何不同的感受,他思考了一下,笑說:「年代有改變而已吧,沒有太大差別。」不過身為外國人的郭泰源倒是對 1990 年代初期日本經濟泡沫化很有感。他指出,日本當初正在經濟巔峰,晚上在外面吃完飯要回家時,叫計程車都要等很久,因為根本沒有空車可以坐。

經濟泡沫化後,「最後慢慢走下坡,感覺到在外面排班的計程車愈來愈多了,這個是很簡單從生活方面就可以深刻體會的事情」。只是,棒球運動對日本國民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郭泰源指出,進場看球的觀眾並沒有因經濟走下坡而有太大差別,球隊戰績好壞反而影響比較大。

郭泰源 1997 年退役後回台,2007 年曾短暫去東北樂天金鷲擔任客座投手教練,2012 至 2014 年也在福岡軟銀鷹擔任投手教練。近 20 年後以不同身分重返日職,除了當教練責任變重,郭泰源也感受出來球員的風格不同。

郭泰源說:「以前團體心態是非常非常強烈的,現在也不能說是個人主義,但就是年代不同,還是有一點差異。」他指出,重視團體的好處是球員求勝心比較強,畢竟在以前的時代,球隊如果沒有拿冠軍,個人薪水要調整還是有限的。

現在有愈來愈多台灣選手到日職發展,郭泰源認為,及早融入團體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身為洋將,成績當然也是必要條件,他說:「既然是外國人,不能一年好一年不好,外國人就是要幫助球隊,必須要有相當大的毅力和決心。」

最後郭泰源認為:「畢竟你是外國人,應該是往前看,不能往後看。以前我們去日本只能往前走,因為後面也沒有路,所以這個心態必須要再加強一點,沒有放棄的權利。」郭泰源指出,以前遇到不適應的事情,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只能逼自己適應。

雖然現在旅外選手還有「回中職」的選項,但郭泰源鼓勵後輩不應抱有這種心態。對於在日本職棒求生存的壓力,郭泰源淡淡地說:「只要有往前衝的動力,不要往後想,就沒有壓力。」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