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以神秘鬼魅傳說為題 當代館《烏鬼》籲正視東南亞受壓迫歷史

當代藝術館「烏鬼」展作品,賴品瑀攝。

(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阿美族藝術家希巨蘇飛在《帶走的人》雕刻作品,與新幾內亞當地藝術家Papa David共同用一塊木材,分別刻出了二戰中台灣原住民「高砂義勇軍」與當時被迫擔任挑夫的新幾內亞人雕像,並運用兩地皆有的植物「黃藤」將作品相互串連纏繞,表現了這段在台灣幾乎遭到消音,但新幾內亞人卻至今與戰爭遺跡共存的二戰歷史。

台北當代藝術館正在展出特展《烏鬼》,從神秘的鬼魅傳說,訴說東南亞近代遭外來者殖民、種族宗教衝突的歷史,共有 10 國、22 組藝術家作品展出,展期直到 4 月 14 日。雖然東南亞各國各自有自己的複雜故事,但共通點是必須尋求互相尊重、融合,一起共同生活的課題。

「烏鬼」是誰?呈現對未知的恐懼 對非我族類的壓迫 

當代館邀請新加坡藝術家黃漢沖與該館協同策展人黃香凝合作,從「鬼故事」發想,要從各地的鬼魅傳說來談歷史。黃香凝解釋,鬼故事起於對未知的恐懼,人們一方面藉此排解自己的心理壓力,卻也再將鬼故事散佈出去。為何有這些想像,又是誰為了什麼散佈故事便是值得玩味的地方。

例如「烏鬼」兩字,在台灣各地有多個相關的地名,到底誰是烏鬼,卻眾說紛紜,在台灣志略中有如此的記載,「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其人遍體純黑、入水不沉,走海面若如平地。」將在16、17世紀遭歐洲殖民者帶來的東南亞奴工做了神鬼般的描述,但也有說烏鬼是鄭氏王朝的印尼班達島奴兵、遭荷蘭軍隊滅族的小琉球原住民、非洲黑奴等等不同說法;而兩岸敵對下,軍事前線金門不時有「水鬼」傳說,又有當蔣總統現身水鬼再也不敢出現的故事,則顯現了這些鬼故事也是因為某些目的而被轉述散佈。

這些神秘的描述,既是外來者的身影、入侵的物種,也是可能受到迫害的原住民,總結而言,即是人們對「他者」的不安想像。

黃香凝提醒,即便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外來者、移民、酷兒、異教徒者仍遭視為他者,明明真是存在且為數不少,卻仍遭視而不見。泰國藝術家尼潘‧歐拉尼維的《四頻道錄像》作品,分散在展區,看似拍攝著當代館週邊環境的空景,卻偶而出現一名移工奔跑身影一閃即逝,便是這樣的提醒。

當代館協同策展人黃香凝與希巨蘇飛作品「帶走的人」。賴品瑀攝。

東南亞藝術家直視歷史傷痕 種族、宗教多樣 壓迫至今持續

參展的藝術家們,回顧了泰國暹羅王朝與西方世界簽下不平等條約展開被殖民、泰國南部北大年地區長年泰軍與穆斯林人的衝突、荷屬東印度公司如何介入印尼王室的鬥虎展開殖民統治、菲律賓對抗西班牙追求獨立、1983 年斯里蘭卡少數族群遭軍隊大屠殺、台灣新竹關西、龍潭一帶原客的衝突事件、台籍日本兵「高砂軍」等歷史;也面對了甫發生在 2004 年的泰國南部城鎮德白穆斯林示威者死亡事件、馬來西亞持續至今的腐敗政治與不斷的抗爭、與種族衝突等。

有的作品直視傷痕,也有的作品設法撫慰受害者。例如在泰國藝術家賈凱斯理布特的作品《78》中,說的是 2004 年泰國南部城鎮德白穆斯林示威者死亡事件。當地馬來人穆斯林受伊斯蘭分離主義影響,自 2004 年發生過不少武裝動亂次,但在 2004 年 10 月時,泰國警方強行逮捕這些穆斯林時,卻將上百名示威者塞進同一台軍車的車廂,導致其中 78 名窒息而死,藝術家因此為他們立紀念碑,為他們鋪了繡上各自名字的白色穆斯林束腰外衣,並將紀念碑指向伊斯蘭教的聖城方向。

2004 年 10 月,遭泰國警方強行逮捕的數百名穆斯林反政府示威者,以軍車押運至惹拉府關押,押運過程中因捆綁過緊及軍車後廂擁擠不堪,導致 78 名示威者窒息死亡。
圖片來源:截自台北當代藝術館臉書

希巨蘇飛出身的台東都蘭部落,有個阿公總與部落的人格格不入,他使用的語言有中文、日文、族語夾雜,且部落裡年紀相似的人特別少,幾位當地壯年一路耙梳故事,才知阿公年輕時被迫當上高砂義勇軍,曾在新幾內亞出征,解開了阿公特別與眾不同的謎團。希巨蘇飛等人因此曾踏上新幾內亞,替阿公尋根,也為二戰後日本政府、國民政府都不願認帳的高砂軍,在當地立碑紀念。

黃香凝指出,直到目前,因為性別、種族、信仰不同而壓迫的事情仍存在,人們對他者的排斥心態,與有形或無形的邊界也一直都存在於人心。這次參展的作品《你的邊緣是我的中心》是一串細小的金屬鏈子組成,將展間從對角線一切為二,就像一道意識不到的牆,也象徵東南亞各國之間其實關係密切。

當代藝術館「烏鬼」展作品《你的邊緣是我的中心》,賴品瑀攝。

由於這件作品不容易被注意,多次遭觀眾不慎踢斷,藝術家尼潘‧歐拉尼維三天兩頭得去修復,雖然策展階段就曾考量這點,一度討論是否要以燈光引導觀眾注意,但尼潘‧歐拉尼維認為,還是比較期待觀眾在無意之間發現它的存在。

馬來西亞華裔藝術家郭靜潔,則以炭筆一筆一筆描繪當地「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街頭抗爭的底片,刻意選擇底片還未沖洗成照片的狀態,是要表達抗爭仍在持續進行,馬來西亞還處於可以更多改變的狀態中,而藝術家選擇在底片與畫作間反覆來回測量繪製,想表達的則是改革之路的漫長,所有參與者彷彿被凍結在時空裡。

而這次參展的部分作品,由於仍來自專制國家,不乏遭當地禁播的紀錄片,藝術家連介紹文字該怎麼寫、會後座談的紀錄能不能放在網路上,都有所顧忌。

泰國藝術家賈凱斯里布特《更衣室》,提供泰國軍用夾克與泰國南部穆斯林男子習慣配戴的白帽「塔基亞」,供觀眾任意拿取穿戴,不少民眾當場穿上照鏡子、自拍,但在互動的過程中,將發現夾克上與帽子內側繡上了當地佛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暴力衝突,或是看似和平的景象,提出了諷刺與提醒,要觀眾從中試著轉換身份、試著同理。

當代藝術館「烏鬼」展作品《更衣室》。
芋傳媒記者賴品瑀攝。

黃香凝表示,盼這一次的展覽,可以提醒觀眾再次重新理解自己的歷史,也試著重新理解他者,這些他者雖然與主流並不相同,但的確長時間存在與每一個人的身邊,只是大家卻長期的視而不見著。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