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誰的金馬獎?(2018年版)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本文作者為強尼頻道,芋傳媒經授權刊登。

「有天,一對夫妻要外出參加喜宴,留外傭獨自在家,不料半路上發現紅包忘了拿,於是調頭返家,一開門鎖,發現滿屋子外勞在開派對,以為走錯屋子,急忙道歉然後將門帶上,兩夫婦在外徘徊,頻頻確認門牌,滿臉狐疑…。」週六晚上,大部分台灣人也懷疑他們是否轉錯台了,明明是台視頻道,明明是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但怎麼全是我們陌生的演員、影片,嘴巴講的都是京片子,一下子,我們反倒不太相信手中的遙控器了!

2011 年,我在自由時報發表了篇《誰的金馬獎?》(原名《金馬怪譚》),評論中港電影在金馬獎反客為主:「他們其實已經有自己的百花獎和金像獎,還需要我們錦上添花嗎?有些影片也未曾在台上映,台下觀眾無法發出共鳴,台上領獎者也尷尬。」沒想到,七年後,都改朝換代兩年多了,這樣評論竟然還適用。

「藝術不分國界」、「政治不干預藝術」、「台灣不能當井底之蛙」、「鎖國」…,當年此文一貼,攻擊、謾罵接踵而至,中國網友甚至轉發:「大家來看台灣這傻B,給咱們開眼界了!」今年金馬獎,我寫「錢我們出,舞台我們搭,獎人家拿,這種金馬獎,不辦也罷!」,一些似乎言之成理的批評也立即反擊。

「台灣之所以不是中國台灣,就是包容。」「短視!金馬獎在華語電影的地位無可取代。」「有金馬獎,才能表彰像胡波這種在中國都無法活下去的導演。」

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確實是部史詩巨作(先只看過預告),胡波的境遇也令人同情,但非得要台灣給獎才能肯定、才能刺激台灣電影?1980 年起,金馬開始舉辦外國影片觀摩,多少人在樂聲戲院第一次接觸高達、楚浮、柏格曼,啟發了一波波台灣新電影!難道不能將中國影片列入觀摩專題?難道像張藝謀這種國際級大導演,金馬獎非得要給頒獎給他才算了了一樁心願似的,更別提評審團主席鞏俐是張導舊愛這種瓜田李下的笑話。

第 55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由首次入圍的資深導演張藝謀以「影」獲獎。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有一位我非常欣賞的演員,唱歌出身,卻以台語鄉土劇開創影視第二春。前幾年,他想突破,開始挑劇本,還被提名金鐘獎。幾次私下閒聊,他一直強力主張「台灣不能再強調本土,一定要跟對岸競爭。」今年,他轉戰大螢幕,擔綱演了齣台灣過去一年來少有的佳作,也對即將到來的金馬獎提名信心滿滿。結果,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入圍名單均付之闕如。前一陣子遇到他,我還為他抱屈:這麼有誠意的片子連提名都沾不上邊,怎不令人洩氣!?他似乎也頗有同感。

回到金馬獎宗旨:「促進國內電影事業的發展,獎勵優秀電影工作者」,何謂「國內電影事業」?肯定「哪個國家」的優秀工作者」?

若說台灣電影不爭氣、技不如人,最佳導演獎都給對岸,我沒話說,就連鼓勵性質的最佳新導演,八項提名的《誰先愛上他的》徐譽庭都不敵中國《我不是藥神》文牧野,只會讓台灣電影工作者更加挫折。

國片「誰先愛上他的」導演徐譽庭(左)與片中男女主角邱澤(左 3)、謝盈萱(右 4)、劇組人員。
圖片來源:中央社

自 2010 年設立的最佳新導演獎,九年來,只有三位台灣導演獲獎(如果將《台北星期天》的馬來西亞導演何蔚庭也勉強算進去的話),我實在不知道這個制度是要鼓勵誰?台灣影人能不洩氣嗎?不只影人,這幾屆金馬獎主辦單位都邀請香港明星表演主秀,卻罔顧國內眾多苦無大型演出機會的優秀歌手。錦上添花的結果,造就惡性循環。

多年來,在政治不干預藝術的包裝下,台灣卑躬屈膝,以攏絡中國影視大咖自滿,以壓抑台片、褒揚中國片當作金馬獎「公正、包容」的招牌,所以,國人喜愛的《KANO》入圍六項全部槓龜,我們悶不吭聲;2010 年馮小剛痛罵金馬獎「假內行」,2015、2016 年我們卻唾面自乾的連續頒給他最佳影帝與最佳導演;2014 年鞏俐批評金馬獎「不專業、不公正」,還說「不會再來這個業餘的電影節」,結果這屆卻迎她來當評審團主席。卑躬屈膝最終仍須面對政治與屈辱,過去發表認錯聲明的陳玉勳、戴立忍,絕非最後一個。

這屆金馬獎,感謝傅榆,終於有人揭穿國王的新衣,即使後來中國演員涂們的粗暴無禮(恰與他在《老獸》扮演糟糕透頂的父親一樣無賴),但見鞏俐在台下鐵青的臉,如坐針氈;張藝謀得獎致詞匆匆結束;這些在中國影壇翻滾幾十年的,政治意識可敏感。當晚,一堆中國藝人紛紛在微博貼圖「中國一點都不能少」表態,接下來的寒蟬效應,極可能讓金馬獎中國競賽片頓成絕響。

近年,台灣電影發展低迷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偶爾幾部大片,很難吸引人走進戲院。市場太小不是藉口,韓國人口是台灣兩倍,締造的電影成績與周邊效應卻不只百倍。

假若金馬獎回到純粹台灣電影的金馬獎,應該有從缺機制,寧缺勿濫,方能刺激與提升。台灣電影人,明年,多加油點,好嗎?

相關新聞: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