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農藝女孩專欄》農作物生產面積預警是怎麼做的?

圖片來源:農林航測所

原文發表於 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農作物生產面積預警是怎麼做的?】

高麗菜的文章上架後,許多農友來訊詢問小編,農作物生產面積的預警,究竟是怎麼做的呢?在此簡單的整理給大家知道,農作物生產面積預警,一般來講有三種途徑:

【一、人力勘查】

這個方法雖然聽起來有點笨,但卻行之有年,從有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年代開始,鄉鎮公所等地方基層的農情調查人員,就會用手持的 GPS 設備,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一步一腳印的實際走到田區,去定位一年三期作(春作、秋作、冬季裡作)的面積與種類,此法的優點是定位精確,缺點是曠日費時,人力有時難以踏勘到顛簸地形;以人類的肉眼來判斷作物面積,誤差也很大,雖然能精準掌握長期作物,但對於變化快速的短期作物,容易不夠即時,並且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經費。

【二、從育苗場預估種苗供應量】

某些大宗蔬菜如甘藍、結球白菜、花椰菜,可從育苗場統計供苗量,推估當旬生產面積,超過警戒值,就發佈下旬的預警通知。(1旬=10 天),優點是可每旬預估面積,較為快速準確。缺點則是僅適用於透過專業育苗場供苗的大宗蔬菜品項,其他自行育苗或無性繁殖的農作物會統計不到。

這些大宗蔬菜每旬預測的資訊更新速度,關鍵是取決於育苗場登錄供苗量的配合度,如果民間育苗場願意配合政府,即時的登錄當日供苗量,或許預警週期還能再變短,但還須提供苗場的配合誘因。

【三、航照空拍圖】

在小行無人機盛行以前,台灣歷史上最早用航測技術來觀測農作物面積的單位,是民國 43 年時,農復會的「土地利用航測調查隊,」,也就是後來的「農林航空測量所。」。

不管是要預測每期水稻面積、還是要觀察天災後的地貌變化,都得仰賴農林航測所的航遙測飛機協助製圖、作為農業生產、森林經營、國土規劃等用途。缺點是在預測每期農作物的時候,要考量天候因素,難免會有被雲霧遮住的部分,需要靠地面勘察來補完,而溫網室裡的農作物種類,也需要另外靠地面人員調查統計。

參考資料:農林航測所官網
https://www.afasi.gov.tw/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