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農藝女孩專欄》高麗菜的戲劇人生,豈止只有今年?

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文發表於農藝女孩看世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高麗菜每年都在上演大起大落的戲劇人生,回顧歷史,高麗菜經常一下貴到消費者買不起,一下跌到農民血本無歸,為何依舊有人爭先恐後要投入高麗菜的行列?究竟怎麼回事?

圖片來源: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甘藍」又叫做高麗菜,相傳是因為從前日本人為了鼓勵大家食用這種深具營養價值的蔬菜,因而廣為宣傳其營養價值好比高麗人參一般,久而久之大家便習慣稱之高麗菜。

高麗菜是台灣平地常見的蔬菜,秋冬時節,彰化、雲林、嘉義為主產地區;夏季則在宜蘭、台中、南投等海拔約 1,500 公尺的高冷地栽培。

【國人到底能吃多少高麗菜?】

雖然高麗菜的需求量,會依據季節、特殊節日有些微波動,但整體需求還是依照國內人口來預估的。

評估國內的人口消費量,台灣的國內市場,每旬(1 旬=10 天)大約可以消耗掉 180 x 60 = 10800 公噸的高麗菜,換算成種植面積,也就是每 10 天,種植面積維持在 180 公頃的話,高麗菜就會維持在合理的價格,讓農民與消費者都能接受。

因此,政府所做的大宗蔬菜預警,是監控甘藍的育苗場供應量,當每旬甘藍供苗量超過 180 公頃,農糧署就會視影響市場消費程度,發送超產預警通知給各農民團體、蔬菜育苗場及台北果菜批發市場。

【高麗菜價格大起大落,是被進口打趴?】

有媒體近日針對高麗菜低價,寫說高麗菜是被進口打趴,筆者看了實在啞然失笑,記者似乎不知道國人對進口高麗菜的感想:

台灣人買到進口高麗菜,第一個感想往往是:

「好難吃!」

如果再加上進口的關稅,評價往往就會變成:

「又貴又難吃!」

圖片來源: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這是因為國人飲食習慣與其他國家不同,日本、韓國、歐美國家,習慣把甘藍當做生菜來吃,喜歡的口感較為硬脆,栽培的品種也與台灣的特性不同,台灣人喜歡吃的是熟食高麗菜,用來炒菜或煮湯,比較喜歡軟嫩的口感。

台灣最常見的甘藍品種是「初秋」,特性較為軟嫩多汁,容易出水,葉梗也比較細小。由於溫度影響花芽分化的關係,夏季高冷地生產的初秋外觀會呈現尖頭狀,平地初秋外觀則為較扁的平頭狀。所以才會聽到有人說「頭尖尖的高麗菜才是高冷蔬菜」這種說法。

這樣的飲食習慣差異,也造成了進口的高麗菜在國內較不被消費者所喜愛,而我國的高麗菜若要出口,品種特性也未必被會外國人所接受。

【氣候和季節會影響甘藍出口接受度】

許多農友希望高麗菜能夠外銷,但一般來講,外銷屬於計畫式生產,至少三個月前就要談好船期、種類、價格,搞清楚外國客人的飲食文化與接受度,才能賣到好價錢,高麗菜等到產量爆炸時再來找外銷來管道,往往已經緩不濟急。

但是今年很特別的現象是,台灣竟然一路閃過了 8 個颱風都沒登陸,很多颱風都跑到了日本去。

可憐的日本,已經被連續颱風狂掃的到缺菜吃的境界,就算原本食用的甘藍品種跟台灣不同,經過好幾個颱風摧殘,也不得不拿台灣的高麗菜來滿足民生問題了,加上接下來會遇到溫帶國家的冬季降雪期,因此今年外銷高麗菜的總量,竟然已經達到 9000 公噸這麼多。

當然我們不能每年都指望天候,任何農產品想要外銷,還是應該有計畫的生產,對農友才有保障。

【為何高麗菜依舊賭性堅強?普遍缺乏計畫式生產觀念】

雖然今年因為天候的原故,外銷高麗菜的數量比往年還多,為何卻依舊發生了高麗菜跌價的情形呢?

圖片來源: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8 月災後復耕,高麗菜提早大出。

主要是因為今年 8 月間台灣中南部蔬菜產區出現連日豪雨(0823 豪雨災損),許多蔬菜田因過溼,無法耕犁栽種,而未播種,時序進入 9 月後,農民紛紛整地復耕,種植菜苗。

當時政府就已經監控發現,全台高麗菜的栽種超量,發出預警,許多媒體都有報導,呼籲農友自 9 月中旬起調整生產規劃、分批減種或轉作。

然而高麗菜價格的高度槓桿,總有一種令人想要賭一把的魅力,許多農友還是寥落去狂搶菜苗,卻沒想到氣候異常之下,至今一個颱風也沒登陸。既然賭輸,只好請大家多吃物美價廉的泡菜跟火鍋了。

想抓住發財的機會是人之常情,並不是農民的錯,但從事農業的人若能更有整體觀,對於個人收益風險的管控和整體農產業的健全,應該都會更有幫助。

參考資料:

<大宗蔬菜供苗預警資訊>

<完整圖解高麗菜品種>

<鄉民心得:costco的進口高麗菜超級難吃>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