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楊逵「新生筆記簿」文學精品 一窺思想審查歷史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報導)為拉近館藏品與民眾間的距離,國立台灣文學館自年初籌備,委託草根出版社規劃執行藏品故事轉化行銷,推出「拾藏:台灣文學物語」文學品牌。台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今(3 日)表示,推出品牌的目的是讓「台灣文學」走入大眾生活。而「拾藏」開發的首波台灣文學精品為楊逵的「新生筆記簿」,其中「被撕廚的神秘頁面」推測是當時內容遭審查而毀損,或是楊逵有其他原因主動撕毀。

「新生筆記簿」封面。(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拾藏:台灣文學物語」今舉行品牌發表記者會,邀請相關文學產業單位相互交流,如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奇異果文創發行人廖之韻、幼獅文藝主編馬翊航、橋南文創工作芳執行長陳豐文,以及台灣文學學會秘書長張俐璇等人,期盼加深彼此連結,開啟合作想像。

蘇碩斌提到,館藏品公共化是當前的國際趨勢,也是近年來博物館致力推動的方向,因此,身為文化部「台灣行卷—博物館示範計畫」示範館之一的台灣文學館,希望透過專業研究,將館藏品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故事、文字,與觀眾產生共鳴。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草根出版社主編,同時也是本次計劃的主持人鄭清鴻表示,「拾藏」以「拾起歷史洪流中的文學藏品」為名,也有「拾」起熠熠發光的「藏」品之意。而這些藏品都是台灣文學中的珍貴寶藏。目前正號召文學界的專業人士,以當代生活情境觀點,撰寫藏品背後的精彩故事,也陸續於臉書粉絲團、SOSreader 平台刊載。

草根出版社主編鄭清鴻。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而「拾藏」開發的首波台灣文學精品為楊逵的「新生筆記簿」,有別於一般的筆記本,它更注重館藏品背後的時空脈絡以及使用者的體驗。此物件為楊逵受白色恐怖牽連,在獄中以「新生筆記簿」所寫下的散文、札記、隨筆之重要典藏,開發團隊精選類似館藏品觸感的紙張,讓使用者透過紙張材質與筆記簿內容之摘句,貼近楊逵的寫作意境,並理解戰後台灣文學與政治的密切關聯。

楊逵在〈我的小先生〉中寫下和次女學習國語的經驗。(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筆記簿內容,經過相關人員進行思想檢閱。(圖片來源:國立台灣文學館)

就讀清大台文碩士班的許宸碩,擔任此次開發楊逵「新生筆記簿」的轉譯人,他認為,一般讀者都需要故事,而楊逵的人生際遇就足以提供。他說道:「楊逵出生在一個不是很有錢的家庭,竟跑到日本去讀大學,中途又輟學回來搞農民運動,結果被關,隨後又寫小說,成為台灣第一個在日本文壇出道的人,這是他充滿傳奇的前半生;然而,後半生因為白色恐怖被關到綠島,仍寫作不輟,晚年已成為台灣文學重要的象徵,無論是左派、右派、獨派、統派,都試著去詮釋楊逵的歷史,可以說某種程度將他視為『神主牌』,企圖爭奪他的話語權,因此楊逵的一生,從日治到戰後,自然富有強烈的故事性。」

楊逵「新生筆記簿」轉譯人許宸碩(左)。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於是,開發團隊在研究新生筆記簿的過程中所發現的首頁和末頁,皆有被刻意撕除的痕跡,特別呈現在這次的筆記本體驗式設計中。開發團隊推測是當時的內容遭審查而毀損,抑或是楊逵有其他原因而主動撕毀,這樣的印記與線索,留給後世許多想像空間。正因如此,這個所謂「被撕除的神秘頁面」,也讓讀者可藉由撕除首頁回函,寄至台灣文學館,將會收到讓筆記本完整呈現的說明,透過互動來詮釋楊逵的文學精神與生命故事。

「拾藏」的相關文學精品也將在 11 月陸續上架,台文館內也有一款獨賣商品,其他在特約商店、部分獨立書店和網路通路都可以買到,購買詳情請留意「拾藏:台灣文學物語」臉書專頁,或台灣文學館官方網站與相關平台。讓文學精品引領民眾得以在生活中感受台灣文學的迷人之處,並置身於文學靈光降生的瞬間,尋找更多台灣的在地記憶,以及本土作家的時代身影,讓你我共同構築台灣文學過去、現在、未來的面貌。

草根出版社主編鄭清鴻(左)與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攝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