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網路成癮與否 和現實連結度有關

圖片來源:中央社

6 月才從松山家商畢業的王子仁,外表看來就是位陽光活潑的大男孩。他雖然平均每天至少花 6、7 個小時玩線上遊戲,但畢業時拿到校長獎,還順利考上理想中的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系。

訪問王子仁隔天,正好是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放榜日;他嘴裡說著:「明天公布,很緊張」臉上卻帶著自信開朗的笑容。

王子仁說,小時候看到爸爸玩線上遊戲,好奇之下也要求要玩,爸爸就幫他開了帳號,「可是他還是玩他自己的,然後我就去旁邊玩我的」。

他表示,印象中,自己大概 3、4 歲開始玩線上遊戲;從國小到現在,平均每天都會玩 6、7 個小時。

問他難道不會影響課業嗎,王子仁說:「因為學校感覺還滿簡單的,沒什麼需要特別唸。考統測的時候有玩比較少,但我還是會玩。」

對王子仁來說,玩線上遊戲是為了樂趣,但多少也是逃避壓力的管道之一;投入遊戲之後,就不用再管其他外界的壓力。

不過,他表示,如果同學邀約出門打球或唱歌,他也會一起去,不會因為想打電動,影響正常人際交流。

談到部分青少年沉迷遊戲的原因,王子仁認為,以家庭因素居多;他國小時,班上就有不少同學沉迷線上遊戲,由於父母大多工作忙碌,「他們就在家裡一直打電動」。

王子仁說,玩線上遊戲不一定會讓青少年人際互動變差,「要看個人特質,你本身喜不喜歡交朋友。我本身個性也屬於這種,比較會去帶領別人;所以在遊戲中,自然也會去帶領別人」。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教授王智弘指出,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與現實連結度是網路使用者是否成癮的重要關鍵。與現實連結高,這個人比較不容易網路成癮;現實連結低,就容易網路成癮。

王智弘的研究顯示,網路與現實成就感雙高的人占 27%,他們會上網玩遊戲,也會去跨年、參加比賽或去跳舞唱歌;但占受訪者 1/3 的人不太熱衷網路,現實生活也沒什麼成就感,「我滿擔心這一組的,台灣有1/3的孩子這樣,不是很讓人擔心嗎」。

他表示,除了上述這兩組,還有 22.3%的人現實成就感高、網路成就感低,這 3 組人都不會網路成癮,只有 17.4%受訪者在網路上的成就感高、現實成就感低,這些人就是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王智弘指出,一般人認為壓力可能是許多人沉迷網路的原因,但「第一次調查我嚇一跳」,研究結果顯示,網路沉迷危險因子絕大多數與個人心理特徵相關度高,環境因素只是推波助瀾。

他舉例,像是工作、社會壓力、人際或家庭關係不佳這些環境因子,影響程度不像個人心理因子那麼大。以大學生而言,具備社交焦慮、憂鬱、無聊感、低自尊、神經質等人格特質的人,比較容易沉迷網路。

王智弘發現,容易網路沉迷的人,也容易導致精神疾病或其他心理問題。因此,他把網路沉迷視為「冰山的一角」,藉由發現、處理網路沉迷問題,可預防其他可能的心理或社會問題發生。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

where to buy viagra buy generic 100mg viagra online
buy amoxicillin online can you buy amoxicillin over the counter
buy ivermectin online buy ivermectin for humans
viagra before and after photos how long does viagra last
buy viagra online where can i buy via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