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芋論》年金改革的必要性

圖片來源:中央社

蔡英文總統上任甫兩年,立法院總算通過軍、公、教、政務人員的年金改革修法,並將於 2018 年 7 月 1 日同步實施。減少已退休人員的已領所得,當然是何其重大的衝擊,但年金改革能不做嗎?

平心而論,無論是軍、公、教、勞,各種行業別的年金制度都是建立在「繳少領多」的基礎上。或許有人會質疑,勞保年金頂多月領 3 萬餘元,多數人是 2 萬餘元,遠不如軍、公、教退休金。可是別忘了,勞保有投保薪資上限,最多每月只需繳付不到千元的保費;簡任官、將官每月提撥的金額可多達 4、5 千元;就算是納入 18% 優存,勞保領繳失衡的比例,還是大於軍公教退撫。

台灣的年金制度與各先進國家一樣,都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的衝擊,而瀕臨破產邊緣。18% 優存是奠基於發展中國家對經濟長期、高度成長的樂觀期待;退撫制度則建立在「隨收隨付」的基礎上。然而,當台灣步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後,經濟成長率就只能在 2%、3% 間徘徊,當年動輒 2 位數的成長率、利率早就是天方夜譚。再以公務員為例,全國公務員總數長年維持在 30 餘萬人,但退休公務員卻在短短 10 年間,從每年 7 千人攀升到 1 萬 1 千餘人;退撫基金的支出,因此從每年 2 百億元暴增至 7 百億元。

這還不是最慘的狀況,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高齡化的速度遠逾歐美各國,目前只要 5.6 個青壯人口扶養 1 位老年人口;但 45 年後,將是 1.3 人扶養 1 人。這樣的人口結構趨勢,別說現在需要進行年金改革,恐怕 3、40 年後,恐怕勢必還有一波更慘烈的改革。

年金的本質就是世代互助,不管是退撫基金或稅金,都是靠在職者繳付給已退者支用。要是已退者不斷膨脹、在職人口日益萎縮,能夠不改嗎?

回頭看看這次的年改。公、教與軍確實有差。先完成修法的公、教年改,已退人員平均會被刪減 2、3 成,幅度其實很有感,但改革還是有 10 年的過渡期,最終的退休所得還是能使多數人維持高於一般水準的退休生活;除非是拿退休金替兒女繳付房貸,否則這樣的改革並不至於讓退休人員晚景淒涼。

軍人年改卻在高度國安考量下,一再精雕細琢,最後反而拉高現役人員的退休待遇,使年改轉化為「軍人保障法」;並由總統府強勢主導,壓下所有不滿改革幅度太小的雜音。

這也無可厚非,公、教再怎麼年改,還是一堆人想擠進這個窄門;國軍待遇再怎麼優於職場平均,募兵始終無法滿額。政府當然有責任耗費更大的社會資源來維護國家安全,最後還是要用全民的稅收來埋單。

最後講到被外界加諸許多錯誤偏見的勞保年金改革。勞保年金因為較晚設計、施行的,早已納入比較進步的機制,例如保險費率調升機制、薪資採計最高 60 個月、起支年齡 65 歲。因此勞保年改的內容相對簡單,僅將費率上限從 13% 拉高至 18%、薪資採計期間延長至 180 個月。也因為勞保年改沒有刪減已領年金的內涵,自然就不會有所謂的「樓地板」。

勞保年改引發的反彈在於,雇主提撥的金額會因保險費率調升而增加;長期低報、僅 60 個月高報的職業工會被保險人會直接遭受衝擊。就前者而言,勞保「繳少領多」本就是既定的事實,若不願提高保險費率,最後還是要由國庫(全民稅收)來支付;後者本來就是慷國庫之慨的詐騙行為,一點都不可取。

然而,勞保年金改革的幅度不高、成效有限,又易遭民粹操弄而徹底失焦。是否要硬著頭皮改下去,還是直接交給全民承擔?政府必須三思而後行。

總統蔡英文(中)21日針對年金改革方案通過發表談話,向軍公教表達謝意與歉意
圖片來源: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

where to buy viagra buy generic 100mg viagra online
buy amoxicillin online can you buy amoxicillin over the counter
buy ivermectin online buy ivermectin for humans
viagra before and after photos how long does viagra last
buy viagra online where can i buy via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