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從留日知青到台灣母親-柔韌的典雅女性

圖片來源:陳耀昌醫師臉書

原文發表時間 2018/03/23,出自陳耀昌醫師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媽媽和爸爸,是同年同月生。媽媽只小爸爸 4 天。今天 3 月 23 日,是媽媽 97 歲冥誕。

我幾乎沒有見過像他們如此感情堅篤,像連體嬰似的,亦步亦趨的夫妻。媽媽是藥劑師,爸爸是開業醫師,而診所樓上就是住家。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台灣人都習慣工作時間很長,甚至要推出「客廳即工廠」的口號。我們友愛街一帶,家家都八點多就開店,所以家?常常不到八點就有病人來報到,到晚上十點才關診。於是一整天,父親在診間,母親在藥局工作。除了有一、二次,大概是我小學三、四年級,媽媽因為迎接來台遊玩的日本教授而上台北二、三天。那是我記憶中他們難得分開的幾天。

圖片來源:陳耀昌醫師臉書

媽媽是留學日本的藥劑師,在那個年代非常少見。外祖父林朝木先生鳳山望族,她又是獨女(上有一早殤之姐),聰明睿智而好勝。屏東高女畢業後就與大舅遠渡扶桑,就讀於東京女子藥學專門學校(今明治药科大學)。她過世之後,我找到這張名片,才知道她曾在東京短暫上班過。返台後,先任職高雄的日本國營鋁業廠。後來任教高雄女中,擔任化學老師。在嫁給父親時,她的頭銜是高雄女中教務主任。2013 年媽媽告別式時,有七、八位年過八十,媽媽當年的學生來送她,甚至遠自高雄來。她們回憶說,「先生」裝扮時尚,常請學生看電影吃點心,情同姊妹。

圖片來源:陳耀昌醫師臉書

媽媽和爸爸是相親結婚的。自鳳山嫁到台南,在那民國三十七年算是非常之遠。那時台灣自然沒有私家車。媽媽後來常提到說,她在鳳山的好友兼大學先輩學姐洪金珠(後來成為佛教界名尼天乙師父,我在「傀儡花」中的觀音亭住持,就是紀念這位媽媽的終身好友)看到我爸爸去迎娶的牛車,嚇了一跳。王禎和的「嫁粧一牛車」,在我家是另外一種情境的有趣見證。媽媽另外常提的一件事是,外祖父母給他的豐碩陪嫁,不久之後因國民政府「四萬塊換一塊」,因而「變薄了」。

媽媽出嫁前是知青加文青。我小時候玩過她陪嫁過來的手風琴,看過她婚前參加省訓團的書(包括「三民主義」,是孫文多次演講的文字原稿),還有昭和十六年的日本岩波文庫。

圖片來源:陳耀昌醫師臉書

嫁到夫家後,7-11 式的診所工作加上大家庭家計,她的生活由優閒頓變忙碌。印象中,媽媽是女中豪傑,學養佳又活潑,常在家中藥局與病人或朋友縦論時事。我們小時候最愛在藥局當她的小幫手,一面聽大人談話,耳濡目染,長大了都具關懷社會之心。媽媽偶而自豪說,外祖父曾嘆息,可惜她是女生,如果是男生的話⋯⋯。她的字如其人,漂亮而帶豪氣,不像女性字跡,像她寫在這張大學時代照片下方的文字。這張照片,出自東京笹塜照相館。

圖片來源:陳耀昌醫師臉書

媽媽的名氣以及「高雄女中教務主任」的經歷,讓當年的台灣黨外巿長葉廷珪(台灣才子劉吶鷗的妹婿)來邀請她擔任台南市女中(初步中)校長。媽媽當然心動。沒有接受的理由,除了不忍犧牲家庭與診所,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不太會講國語」。(她 1947 年以前在雄女任教,猶是可以用台語的過渡期)。這也是當年板蕩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哀怨之一。

那一代學日語與台語長大的知識份子,在三十歲不到,初入社會,就突然因語言的更迭,造成後半生涯數十年昇遷的困難及日常生活的不便。除非在公家機關可以學中文,否則雖因了解漢字而勉強看懂中文,但聽中文比看中文更難。像我父親,到老年聽中文電視新聞還要半猜其意。他們那一代,與子女在閲讀及思考上,使用了互不了解的兩種語言,政府又教育下一代去仇視上一代的日本文化,藐視上一代的台灣本土文化,造成兩代間知識與經驗傳承的斷層,彷如另一形式的社會文革。

這應是後話,我數十年來的深沈體驗:台灣既是強勢移民社會,兼又政權更迭頻繁,多重交錯之下,易產生集體社會傷痕。這在世界獨一無二,是台灣執政者的天生難題與困境。台灣的政治強勢者需永懷謙卑之心「謙卑謙卑再謙卑」,去為弱勢者的對方設想。理也許直,但不能氣壯。因為這其中有太多的「天地不仁」的因素在,本省外省之間,原漢之間,兩岸之間,皆錯綜複雜,悲憫寬容勝過多般計較。

爸爸媽媽雖然留學日本,但我小時候,他們提到日本,還是「四腳仔」,也以未被皇民化為榮,媽媽雖然喜好日本文化,卻依舊強調台灣尊嚴。他們在五〇年代批評日本時代的不平等,到了六〇及七〇年代對兩蔣威權體制以及對省籍偏頗的政權,更大為失望。於是在子女長成之後,1978 年冬,他們遁居日本福岡県田川郡綠个丘公立社區醫院,之後又移居偏遠的青森日本海邊小魚津。1990 年,家父健康出了狀況,於是我接他們回台北。

媽媽 92 年的生涯是豐富的。她遊歷了許多國家,見證了台灣近代百年史,自日本時代,世界大戰,白色恐怖,乃至黨外運動,政黨輪替。七〇年代之前,屢屢告戒我勿涉政治。到了九〇年代自日本歸來,她反而跟著上街頭。家父 1996 過世後,她不能適應台灣浮動的價值觀,晚年竟與台灣社會有些疏離感。

媽媽一生是幸運的,有好父母兄長,有標準夫婿,婚姻美滿。爸爸過世之前,她幾乎未曾下廚。而她又極勞碌命,因為家父沒有社交生活,除了看診還是看診,也不理家中瑣事,全依媽媽內外大小事全包。她與爸爸,是四位兒女的最好身教。她也滿意於子女的成就。

圖片來源:陳耀昌醫師臉書

她是那個動盪古典時代較少有的女性知識份子,既熱愛國際時尚,又講究傳統道德。那種典型,多已凋零,令人懷念。

延伸閱讀:

  • 岩波文庫:為日本岩波書店發行的日本語文庫本叢書。1927年(昭和 2 年)7 月 10 日創刊。以傳達普通百姓知識為目的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